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蘇姐

蘇姐

分類: 文史雜談, 特別報導 | 作者:小編 |
日期: | 語言:

不 當客廳裏的革命家,是慶黎堅持的。礙於軍事監管體制,不能直接接觸工農大眾,但慶黎的實踐方式,也不僅滿足於動動筆而已。她在大學時代,對現實主 義的藝術表達,熱衷得不得了。她與後來成為臺灣著名版畫家的洪素麗,幾乎把電影、繪畫、音樂、文學領域的社會寫實主義經典,當成習本練習。慶黎誓言要當一 名進步導演,除了看大量國外電影外,還買了設備,乘著火車,到漁村、農村或都市邊緣,拍些勞動或小市民的生活。後來,投資這些費用太大了,她不得不放棄。 雖然無法間接用藝術形式,展現對社會底層的關懷,她依然執起筆,對抗專制政權…

文◎鍾秀梅

慶祝黎明

「一九四六年生了一個女孩,為了慶祝台灣光復,給他取了個名字,叫『慶黎』,慶祝黎明的意思。這一年的中秋節,我抱著慶黎,和愛人對酌。這是我一生中最難忘的、最幸福的一次團圓。」。

蘇新,這名反對日本殖民統治、組織工農群眾反抗剝削的台灣共產黨,在國民黨法西斯政權鋪下天羅地網,殲滅臺灣左翼力量的前夕,他離開了臺灣,輾轉從香港到了北京。

蘇新繼續回憶到,「二二八事件後,我亡命移居香港,經歷了兩個中秋,不但沒有能夠團圓,連音信也斷了。慶黎呀!慶黎!沒想到黎明竟是這麼短暫!」。

蘇慶黎的誕生,連繫著她往後反叛的時代氛圍,到處都飄盪著凝重的肅殺氣氛,她的生命調性,從此與這個社會的脈動博鬥,印染著赤烈的色彩。

被監控的童年生活

一九四七年,二二八事件,這是台灣人民反對蔣介石政權的民變。至此,蘇慶黎的母親蕭不纏抱著她,開始了逃亡生活。 蕭不纏的哥哥蕭來福,與蘇新的革命同志情誼,訂下妹妹的終身,短短五年的婚姻生活,讓不纏經歷著幸福與驚險。往後,不纏有意培養慶黎晉身中產階級行列,這 與自己長期處在無安全感的生活有關,她不想女兒步她先生後塵。不纏母女顛沛流離的生活,直到慶黎三歲半時才告結束。不纏把女兒放到高雄妹妹家寄養,她繼續 從事婚前的護理工作。

慶黎追憶起:

「三歲半以後,我搬到姨爹家,他那時候在高雄港檢疫所當所長。雖然他 是國民黨的官,但國民黨很注意他,因為和我父親這樣的姻親關係。開始他們盯住我,比如我在外面遊玩的時候,警察常常會找我呀,問東問西什麼;但說實話,這 種我們現在所謂戒嚴體制下的白色恐怖,這種監聽監視,甚至於利用小孩子來打聽家裡面的一些活動,在當時我都不覺得恐怖,完全沒有意識到。但家裡面的人很警 覺,他們都知道警察常常在問我。」

慶黎的童年,秘密警察的幽靈無處不在。儘管蘇慶黎言談之際,不把這些人當一回事,但細細追溯起來,「爸爸是共匪」的污名,算是影響她最大的。往後,種下她反國民黨統治,追求臺灣民主化,應是這種監控的負作用吧!

臺灣戒嚴時期,學校、公共場所、社區牆角,皆寫滿了「消滅萬惡共匪」、「打倒共匪」的標語。從現在的眼光看來,這些字眼,充其量,不過是蔣介石幫派對中國共產黨的洩恨。但是,卻有效的掌控著臺灣社會對反政府的恐懼。

「我第一次真正感覺到,因為我的身世,大概有一些很可怕的事情。但即 使那時候有感覺,我還是沒有辦法理解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姨媽事後整個要讓我辨別,在這樣一個政治的結構裏,事實上,我們不是壞人,對方才是壞人。就是說國 民黨是壞人,這些警察是壞人,那我父親絕對是好人;問題是,這個事情太複雜,現在沒有辦法講,所以,我只能夠長大後才去理解整個歷史,去了解我的父親。」

西仔灣畔

慶黎的童年與少女時代,是在陽光高掛的南臺灣成長。西仔灣海畔,有漁民清晨出港撒網的步划聲;有部族解體後舉家搬遷到海港邊的原住民,他們夜夜喝 酒,低吟思念家鄉的哀歌。而開啟了戰後臺灣色情行業成長的美國駐軍團,也在此地太平昇歌,左擁右抱來自貧窮家庭的臺灣女性。外頭的西仔灣海畔風景,對於慶 黎的影響,不只有印象派畫風中,散佈在無盡大海裏的亮麗光點以及偶而點綴其中的幾艘船隻。想必,影響她的,是有著社會寫實主義的人道關懷。

屋內,慶黎暫居的家族氣氛,提供她人格與獨立思考的養成過程。她的家族是參加抗日的。臺灣戰前的工會運動、文化協會運動等,都少不了她舅舅與父親的 投入。當時擔任台共中央委員兼書記的蘇新,曾作出判斷:「無可避免的革命的醞釀與革命的高潮已來臨。」,他描寫了當時澎湃的運動熱潮:「…工人、農民及一 般民眾的生活於是陷入非常悲慘的狀態…..如霧社原住民的暴動與東部原住民的騷動,基隆地方採煤礦工的同盟罷工,台北平版印刷工的同盟罷工,台北菜農與蔬 菜販賣人的鬥爭,台北生魚零售商的鬥爭,彰化行商人對警察的鬥爭,北港賣冰人的爭議,苑里漁民的鬥爭,台北、台中的學生騷動,石碇煤礦工、台北印刷工、蓬 萊鐵工廠、新竹木工、台中人力車伕、高雄女工、高雄印刷工的同盟罷工,曾文蔗農鬥爭,臺南、桃園、屏東的農民鬥爭….」。

然而,歷史的弔詭,讓這個家族頑強的生命張力,在幾度緊張的政治情勢中,依然挺立著。慶黎的父親、舅舅、姨丈皆為留日菁英,他們求學時代,受當時日 本社會主義運動影響,積極參加馬克思讀書小組。1920到1930年代,全世界反殖、反資、反帝國主義運動浪潮,扣緊著這批血性青年,不僅思考家鄉被殖民 的出路,更緊緊的連繫著中國的前途。

「只要我還活著,我總要拿起筆來對付他們手下的槍!」。這是作家魯迅的至理明言。從姨丈那兒,慶黎認識魯迅;她自此閱讀了中國30年代左翼文學,從中吸取了部份養份。

我姨丈是醫生,當時方圓百里只有他一個醫生,我們家的門永遠是開著。窮人、漁民、當公務員的,無論誰都來這裏看病,沒看病時,他就乘船出去釣魚。但是,家裏永遠有各種各樣的人來,經常,都會低聲細語,談論一些禁忌的事情,這時,我們小孩都會被支開。

慶黎早熟的閱讀習慣,也包括了政論刊物。有一群台北自由主義派別的雜誌《自由中國》,在她小學五、六年級時,已是必看讀物。中學時期,在李老師的指導下,有系統地看了英國、法國、俄國的翻譯文學。狄更斯、巴爾札克、杜斯妥也夫斯基……,無數現實主義文學展開了她的視角。

慶黎的高中時代,開始注意國際情勢,當時美國是甘迺迪當政,他與古巴卡斯楚的鬥爭,開始引發她對第三世界的注意。現實主義的文學訓練,逐漸地培養她 成為魯迅式的戰士,但是,她的傾向讓她的母親不安。有一次她在讀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妮娜》時,她母親很生氣的將這本書撕成兩半,從此,母女之間有了很 大的心理裂痕。

姨媽,女性意識的啟蒙者

五湖四海、豪放不拘的個性,這是蘇慶黎在組織工作中很特殊的長處。據她分析,可能是受姨丈影響,姨丈在當時的交往對象,有許多是有異議色彩的,人來 人往,讓她對人的辨識與敏銳度提高。但在1940年代出生的臺灣女性,很少有她那樣特立獨行的表現。她認為,縱然革命家族讓她早熟,但形成她的人道關懷與 女性自覺的關鍵,與她姨媽的教育有關。

「我姨媽滿關心貧窮的病人,大概每一年,她總會一兩次把家裡舊的衣 服、雜物整理好,然後就開始拜訪一些比較窮的人。通常她都會帶我去。事實上這種直接的人道關懷,對我的影響很大。因為說實話,我們在當時是典型中產階級的 家庭。對我而言,外面的那個貧窮世界是完全陌生的,那因為我姨媽的慈善舉動,直接地就把我帶到那種貧窮的家庭。」

「說實話,當時我是很不喜歡這種等於有點像是強迫教育形式。她是很有 意的,她講說你們永遠不會理解窮人,但是,她就是一定要我去接受這樣的教育;她帶著我去去拜訪那些窮人,那些窮人家裏黑暗、骯髒、惡臭,我到現在閉上眼睛 都還可以回到那個……害怕得不得了。所以,我覺得影響我一生最大的,我現在可以看到的就是說,進入那樣的家庭,看到我姨媽能夠和顏悅色,好像很高興和這些 窮人很親近的談話。我真的很佩服她。我恨不得跑掉,但是,我姨媽能夠那樣愉快地,比如坐在床上,跟病人閒話家常,這個對我的影響很大。」

慶黎的姨媽,在結婚前曾有個志願,想當女記者,是頗有獨立見解的女性。但是,不如所願。然而她婚後的一言一行,仍表現出女性的自主性。比如說,在家庭教育中,她對子女兩性平權的生活教育,無時無刻要小孩不要歧視貧窮。

大學生涯

對歷史一直有強烈興趣的慶黎,終於如願的考上中部一所教會大學歷史系。當然,她很快就失望於系上保守的學風。「一切的歷史都是當代史」,大學也是國民黨掌控思想教育的一環,因此,就不難想像歷史教育,其實就是要讓年青人對歷史失憶。

「當時那個歷史系是把我笑歪了。如果我的記憶沒錯,我那個系上有一名 老師,居然要我們背中國歷代皇帝墳墓上面的甚麼……..廟號、諡號,我想那樣的歷史我是不願意讀了,而且我想讀了也沒有意義嘛,也是很恐怖嘛。我想你唸歷 代的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當然絕對有意思,那你念這個皇帝死的什麼號,這有什麼意義?」

決定離開中部後,她又回到姨媽家準備重考。後來,上了臺灣的菁英學校──臺灣大學哲學系。台大,就像是香港大學在港英殖民地的功能一樣,是統治菁英 的培養所,即便是,臺灣已解殖於日本,許多入主統治階層的臺籍人士,都還是出自這所大學。但是,臺大同時也是反叛青年的聚集地。

慶黎到此,如魚得水。她開始感受到60年代激辯的自由主義氣氛。《自由中國》、《大學雜誌》等言論,挑戰國民黨權威,這些成員,有一些後來成為臺灣民主進步黨的主幹。

「事實上,自由主義才是真正影響臺灣的政治。1970年代初,台灣退 出聯合國之後,因為土地改革之後整個農村的矛盾,因臺灣工業化、都市化所導致的城鄉矛盾爆發之後,知識份子對台灣很實際的關懷才出現。這種關懷都已經在 《大學雜誌》後期出現了。也可以這麼講,國民黨那種白色恐怖,那種反共教育灌輸,然後又加上台灣的現實,我覺得在相當時期內,都不可能有一些社會主義的東 西。」

蘇慶黎的分析,進ㄧ步理解是,自由主義本身在當時就可以作為一個對抗的力量了,只是後來社會矛盾越來越嚴重,光是自由主義就不夠了。

哲學系的規訓,並未帶給慶黎學習上的成長,她覺得當時哲學系都讀些唯心的東西、經驗主義的東西,邏輯實証論的東西。後來她覺得哲學系的環境很糟糕,便轉到社會系,沒想到更爛。

如果學院的學習對慶黎有幫助的話,應是校際的串連。當時他認識一群有批判能力的朋友,像王杏慶()、 王曉波、王拓、徐正光等人,這些人後來都是臺灣社會輿論與社會良知的指標。慶黎覺得,像徐正光的人類學田野調查給她的收獲很大,後來在她從事社會實踐時, 讓她更貼近台灣的現實。另一方面, 她的思想傾向,先是受當時流行的存在主義中較進步的流派影響,後來偷偷地找了社會主義的書來看,這些書是從匪情資料室偷出來的。

保釣運動

1960年代,外部世界風起雲湧,訊息依舊吹進密不透風的台北。馬利諾修會的外國進步修女,將Joan Baez和Bob Dylan反越戰的歌帶進校園。那時,蘇慶黎從自訂的香港星島日報,得知文革與火紅的香港學生運動。

如何將保衛釣魚台與世界情勢聯接起來,蘇慶黎的理解是:

「事實上,文革跟當時整個全世界的激進運動都是聯繫在一起。巴黎那些 學生很多也是受文革影響,全世界那種反叛,那種徹底反叛思想,事實上受文革影響也很大。但是對我們來講,好像並不是聯繫起來的東西,換句話說,文革這東西 只在一個中國的範圍內發生。但我想釣魚台事件,真正把臺灣跟美國的、或者中國與美國的關係、或和日本的關係,也就是說和帝國主義的關係聯繫起來。保釣運動 是關鍵,絕對是關鍵。」

保釣運動與臺灣退出聯合國,對國民黨的統治權威是一個很大的打擊,當時臺灣農村已亮起紅燈。蘇慶黎記得台大有個楊懋春教授,作了一項調查發現,國民 黨吹噓的農村改革,土地改革,居然有百分之六、七十的農民是負債的。可見臺灣社會充滿了矛盾,但當時台大校園還停留在現代化、西化的問題爭辯,蘇慶黎覺得 是臺灣社會的問題,光是上述台大校園內部的爭論的選項是不夠的,台灣民主化是不能與農民、工人的處境分開的。

當時,熱血青年有許多實踐方式。有民族主義式的「百萬小時奉獻」、有《大學雜誌》菁英獻策性的提出「國是諍言」、也有人組織山地服務隊,到原住民部 落。蘇慶黎的實踐方式,是和台大一群醫生辦《當代醫學》。這本雜誌是對臺灣醫學西化的反省,在科學教育中,殖民化(英文化)的規訓過程,斬斷了青年學生與 土地的聯結。因此,「科學中文化」的訴求,為這本雜誌的重點。而對專業者的批判,也是此本雜誌不斷揭露的,例如,醫生與病人的關係、醫生與社會醫療、社會 實踐等。

延續《當代醫學》的工作,還有辦《健康世界》雜誌。當初,一群不滿時局的書生,老窩在她家裏。她率先提出,坐而言不如起而行吧!於是便動手幹了起 來。之所以會投入與醫學相關的工作,是她與離了婚的、行醫的先生鄭泰安有關。這段婚姻,讓她深刻體會到女性在婚姻中不利位置,對想參與社會實踐的她而言, 她覺得怎樣扮演都不符合他意。鄭泰安當然不是他唯一交往的對象,但跟他結婚,是種心理補償作用。慶黎體弱多病,自小到大有姨丈照顧,因此,醫生丈夫,對她 而言有多重的意義。

社會關懷與行動

不當客廳裏的革命家,是慶黎堅持的。礙於軍事監管體制,不能直接接觸工農大眾,但慶黎的實踐方式,也不僅滿足於動動筆而已。她在大學時代,對現實主 義的藝術表達,熱衷得不得了。她與後來成為臺灣著名版畫家的洪素麗,幾乎把電影、繪畫、音樂、文學領域的社會寫實主義經典,當成習本練習。慶黎誓言要當一 名進步導演,除了看大量國外電影外,還買了設備,乘著火車,到漁村、農村或都市邊緣,拍些勞動或小市民的生活。後來,投資這些費用太大了,她不得不放棄。

雖然無法間接用藝術形式,展現對社會底層的關懷,她依然執起筆,對抗專制政權。由於她的名字本來就很中性化,有回,她寫了一篇《孟加拉的獨立經 過》,內容涉及分治下的南亞社會,存在的種族、宗教、文化、階級等衝突。她的批判角度轟動台北,人人皆猜蘇慶黎是女還是男,後來知是女,都非常欽佩。

由於《大學雜誌》明顯的成為體制內改革的陣容。因此,一群較激進人士另闢陣地,辦《臺灣政論》。蘇慶黎當時負責主編國際版,《臺灣政論》的出版,讓國民黨政權意識到反對力量的勢力已經起來,所以便下令停刊。

這段時期,蘇慶黎開始介入人權工作。70年代,台灣社會依然延續著白色恐怖的反共鎮壓。陳映真案、陳玉璽事件、陳明忠案、成大、淡江青年案的羅織罪名,無非是怕有任何社會主義的星火冒出。當然,對主張臺灣獨立的派系,也全力打壓。

透過美籍在台研究女工問題的艾林達關係,也透過教會系統,慶黎暗中將這些檔案送出去,給國際特赦組織或海外華人,然後施壓國民黨政府。這項工作很冒險,後來在美麗島事件中,差點被關的慶黎透露,國民黨對她與這群朋友搞的人權工作,一直視為眼中釘。

由於《臺灣政論》這樣一個能對抗國民黨的陣地垮了。但社會形勢演變,說明了臺灣社會必需有左翼的窗口。有一個晴朗的下午,蘇慶黎與名作家陳映真相約 在街上,若無其事的作散步狀,蘇慶黎打算同陳映真商量大事。那時,電話監聽、跟蹤、裝竊聽器是常有之事,在大街上交談,是較安全的。蘇慶黎左顧右看,覺得 放心了,將想辦一份社會主義刊物的想法,告訴了陳映真。據蘇慶黎形容,陳映真當時立即的反應是,罵她是不是瘋了。因為,在當時,這就是準備要坐牢了。

果然,《夏潮雜誌》,這份台灣戰後第一份社會主義刊物出爐了,蘇慶黎出任總編輯。為了要掩護左翼色彩,通常都將「社會主義」改稱「社會正義」。此份雜誌標榜著「鄉土的、社會的、文學的」,延續著日本殖民地時代,左翼力量「反帝、反封建、反資」的色彩。

《夏潮雜誌》開拓了1970年代以降,台灣進步青年的思維方式與世界觀。也就是說,台灣從1960年代末到1980年代的政治運動,是二元論的自由 主義菁英的話語;簡單的說,就是不批判自由主義市場機制,認為只要國民黨下台,一切都解決了。因此,不難理解,臺灣國族主義的建構,就是想,搞了這麼久, 為何還不當權,來個挾台灣人以令天下的策略吧。

在前述背景下,以政治經濟學的批判角度,分析台灣社會矛盾,對工業化造成的環境污染、階級與城鄉差距,婦女、原住民問題,《夏潮雜誌》都做深入報 導。鄉土文學論辯,算是《夏潮雜誌》直接對抗國民黨文化政策,最激烈的一次筆戰。當時,國民黨御用文人余光中、彭歌等人,把鄉土文學比同大陸工農兵文學, 大喊大叫的說:「狼來了!狼來了!」。夏潮陣營忍無可忍,結合了國民黨左派如胡秋原、任卓宣等人,給予重擊。余光中在後來出版的《余光中傳》裏,提到這段 歷史,還有四恃無恐地指控台灣鄉土文學是毛澤東的同路人。

蘇慶黎主持下的《夏潮雜誌》,吸收了許多面向的青年學生。這些學生,在台灣社會解嚴前後,在環保運動、工人運動、原住民運動、婦女運動、文化運動中,都成為積極的骨幹。不涉入運動的,在媒體、學界也都有一定影響力。

這段期間,蘇慶黎介入反對核能發電的鬥爭。工業化的臺灣,火力、水力等能源已不敷使用。1988年,台灣第一座核能發電廠開始運作。核能所產生核廢 料等公害問題,已是先進國家放棄的能源方案。當時,蘇慶黎結合對反核知識深入研究的林俊義教授,寫質詢稿給時任立委的黃順興,要政府檢討核能政策。

從日據時代以來,台灣西北桃園一帶,受火力發電所造成的污染嚴重。這個案的解決已懸置多年,最後,也是蘇慶黎結合黃順興平反了,電廠承認錯誤,補償了居民損失。

除了參與環境運動的工作外,蘇姐與當時黨外編聯會的成員組織「勞工法律支援會」,以法律援助的形式支援工人。台灣戰後的工人運動歷史,「勞支會」是個值得書寫的團體,因為它部分成為工人在某種形式的連結介面。

出國留學的日子

蘇慶黎因為身世與政治背景,一直未能順利出國。1979年,因著美麗島事件的驚恐與介入搞得身心俱疲。之前,她投入「勞支會」,從事反國民黨威權體 制的運動(黨外運動),與當時較為左傾的陳菊、張富忠等人有較好的友誼,一度前已故民進黨主席黃信介曾邀請蘇慶黎進入民進黨。但由於台灣統左陣營裡,看待 民進黨的屬性與是否合作態度不一,蘇姐還是沒有入黨。或許是一時看不到階級運動的光,也或許是一直支持她的夏潮內部存在矛盾,她選擇出國。

蘇慶黎前往美國賓漢頓讀書,這段時光她終於獲得暫時的休息。根據同在賓漢頓唸書的柯志明提到,有時他在圖書館看到蘇姐發呆,好像若有所思,或者不放心台灣的事情吧!

返國與成立階級政黨

台灣解嚴不久,蘇姐被號召回台組織工黨,郭紀舟認為蘇慶黎的一九七六年開創了台灣左翼的啟蒙階段。十年後的工黨成立,無非是蘇慶黎生命中的創舉,當 時,世界的氣候是多麼困難,而島內的資產階級民主運動,強過階級的主體性,蘇姐帶著一群較無鬥爭經驗的知識份子與剛起步的工會頭子,投入工黨的建設,是有 種唐吉柯德的可愛與理想性。

蘇慶黎的身體一直相當孱弱,長期被氣喘病所折磨。工黨的挫敗,是否惡化了蘇姐的病情?她勇敢的與病魔對抗,即使在生命的最後時光,她還樂觀的估計自己還可以活十幾年,有許多的計畫要做,許多的書要寫。

結語

回顧蘇姐的一生,我覺得她的勇敢與每個階段的跨越,是她人生中最鮮明的寫照。具有女性特質的運動領導風格,讓她能夠較為細膩的關注到同志之間的生活,而非從陰謀論的權力關係看待。有時,她還要協調一些運動者的感情糾紛。

蘇姐的老革命特質,從歷史的長河看當今台灣與世界的發展,她認為:

「我從來不會認為台灣的歷史要跟中國的歷史對抗,也不能對抗,因為整個台灣史就在中國史裏面,在整個世界歷史、亞洲歷史裏面。認為台灣要與中國對抗的人,這根本是從另外一種反對人民的政治立場來看的。」

兩岸只有「善意」是不夠的!

兩岸只有「善意」是不夠的!

分類: 兩岸三地, 編輯首選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 語言:

今 天的台灣在媒體拉抬下,看起來經濟良好,但事實上則病灶極多,所有的這些都不是兩岸關係熱絡所能掩蓋的,一旦台灣經濟失穩,它逐一受到批判,難免都會扯到 兩岸關係上﹕馬政府只管兩岸不管台灣本身的改善! 因此,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相互扶持,這是雙方都說「是」的問題,但要落實這種「是」,乃是雙方政府都必須有能,且能對互動中可能產生負面作用的問題及時改 善…

文◎

美國談判專家厄泰爾(Danny Ertel)與哈佛談判學教授戈登(Mark Gordon)在合著的近作《談判之要點﹕當是已不夠時如何協商》(The Point of the Deal: How to Negotiate When Yes Is Not Enough)中指出,許多兩方都認為「是」的交易,反而會以破爛的亂局收場。原因即在以雙方都將交易視為一種目的而非過程,或因有的因為扮演重要角色者 未曾參與及未被考慮,交易只有模糊的概念而不清楚,許多問題避而未談或思考有欠周詳,談判雙方的態度及行為出現變化,相關的風險疏予考慮……等,於是事與 願違,好事也變成壞事。

兩岸關係看似良好

但不確定因素正在增加

我在此以該書為引,主要是想藉此討論目前看起來頗為熱絡的兩岸關係﹕目前兩岸關係似乎極為良好,但這樣的關係到底健康與否?在雙方極為熱絡的此刻,它到底有哪些負作用正在發酵?這些負面作用將來又會帶來什麼樣的不在預期中的效果?

第三次陳江會達成歷史性共識,鼓勵陸資入台投資。(圖片來源:中國評論月刊。)

首先就大環境而論,台灣馬政府就任以來,由於時機與能力之故,支持度持續不振,但因馬政府至少在兩岸政策上與陳水扁時代不同,設若馬政府因政績不佳 而讓台 獨又取得上風,這等於北京又增加麻煩,或許正因如此,在馬政府就職周年前夕,北京遂拚命釋出善意,包括全力營造善意氣氛,以急單方式營造台灣指標企業的業 績,世衛大會鬆綁,鼓勵陸資入台與擴大陸客觀光,最新的則有連續7波採購團赴台,以及大陸體操國手明星赴台等。在這些因素拉抬下,不僅馬政府支持度回穩, 北京由於有效改善了兩岸氣氛,甚至民進黨也出現「不要把屁股對覑大陸」這樣的呼聲。由這些趨勢已可看出目前在兩岸關係上,北京的確發揮了它的主導性。這確 實有利於兩岸和平發展氣氛的培養。

然而,當今的氣氛固已改善,但另外的不確定因素也在同樣增加中﹕

其一,在台灣已出現一種認知,特別是對重要的產業界和房地產界,那就是北京必然不計血本力挺馬政府。這樣的認知會造成一種片面的期待,只要台灣經濟 出了問題就期待北京的釋 出利多,一旦沒有利多,就會被解釋成是善意不足。而我們可以試想,在未來的3或7年內,北京還有多少利多始能滿足台灣這種已開始習慣化的要求及等待善意。

其二,兩岸互動的前提,乃是雙邊政府都必須有所作為,將互動中必然產生的問題改善。以兩岸為例,許多台商進入大陸後由於市場擴大,而得以晉身為全球 富豪 級,台灣社會的兩極化已日益嚴重,一方是財富日增的台商及其中堅幹部階級,另一則是台灣島內實質所得持續遞減的中低階級。台灣島內所得已退化到5年前的水 準。而令人痛感的,乃是馬政府並不能藉覑租稅政策來維持量能課稅的原則要求富人多負責任,反而對台商資金極力優惠。這種情若持續惡化,日益增加的低所得 者不無可能出現新的不滿,包括台商、兩岸政策,甚至北京都成為替罪羊。

其三,在急單效應、兩岸利多等的加持下,最近台灣股市在缺乏基本 面支持,只有資金面拉抬下急速上漲達60%,台灣媒體為了表示支持馬政府,也刻意在信心指數等主觀性、誘導性極強的數字上大肆炒作。台灣已成了外資、陸 資、台灣低利政策下無處可去的在地儲蓄等炒作股市的新興股市賭場。而馬政府也對股市拉抬支持度志得意滿。設若全球經濟真能奇蹟式的復蘇便罷,否則經濟一旦 有變,股市再挫,兩岸政策即難免受到抨擊,而北京又能有多少籌碼來救台灣股市?

單說「是」並不足夠

還需有「能」落實善意的配套

其四,真正讓人心憂的,乃是近一年來,台灣政府的財政紀律日益崩壞。陳水扁時代的政府及公營機構負債額已達台幣14兆,今年各種減稅及舉債,規模更 達台幣8000億。標準普爾公司的政府負債信用評等,台灣已遭調降。今年底估計政府負債將達歲入的142%,而今年稅收也較上年同期短少近台幣600億。 台灣財 政的惡化,未嘗不可能引發本土性金融風暴,屆時也難免造成政治不安。

因此,今天的台灣在媒體拉抬下,看起來經濟良好,但事實上則病灶極多,所有的這些都不是兩岸關係熱絡所能掩蓋的,一旦台灣經濟失穩,它逐一受到批判,難免都會扯到兩岸關係上﹕馬政府只管兩岸不管台灣本身的改善!

因此,兩岸關係的改善與相互扶持,這是雙方都說「是」的問題,但要落實這種「是」,乃是雙方政府都必須有能,且能對互動中可能產生負面作用的問題及時改善。否則即難免正面作用受到負面作用所拖累,好心被當成了惡意,一旦兩岸出現這種反挫,未來要重建良好關係即難上加難。

因此,兩岸關係改善,共創雙贏,雙方都毫無疑問會說「是」,但套用厄泰爾及戈登這兩位談判專家的見解,要把這種「是」落實,其難度之大可能超出人們 的想 像。由截至目前的發展及台灣可能出現的問題,我們已可看出它不是簡單的「善意」、「利多」、「急單」、「採購」等能解決的,雙方已必須在各類細部問題上做 出更詳密的對話與配套。若兩岸經貿擴大,同時也擴大了台灣社會的貧富差距;若「兩岸概念」拉抬了台灣股市,但同時也使台灣股市變得更像是個可能產生禍害的 熱錢賭場;這樣的「善意」又怎能不更加慎重呢?「善意」是不夠的,更要有落實「善意」的配套!

台灣的政治為何很「龜毛」?

台灣的政治為何很「龜毛」?

分類: 每日評論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 語言:

宮 廷政治整個就是「龜毛政治」,統治者只有權謀,從無信念與主張,今天根據這個理由而如此,明天情況變了,換個理由又搞另一套。由於情況多變,權謀的需要 也一直在變,因而統治者遂注定會很「龜毛」。自己明明想吃卻不說,而要搞出養小鬼、放鷹犬、造形勢等伎倆,「龜毛政治」的極致就是「勸進政治」:蔣介石想 一直幹總統,每次都不明說,卻發動勸進擁立的鷹犬造勢…

文◎

實在不怎麼好看的兼任黨主席鬧劇已告落幕。儘管這只是一人一黨的家務事,外人犯不著起鬨,但因它畢竟是一種高層的權力運作,充份反映出國民黨那種根深柢固的宮廷權力文化積習,因而整齣鬧劇更應視為一種政治文化現象,一種政治上的跨代遺傳。

上意難測 官僚投機見風轉舵

研 究古代專制的著名學者魏特夫(Karl A. Wittfogel)曾注意到,古代中國的官僚階層由於被一種不確定感所籠罩,因而總是充斥著表態式或揣摩上意式的焦慮鬥爭。如果翻開廿五史,即會發現做 鷹爪當打手,諂媚表態拍馬屁,以及相互拉幫結派做著效忠競賽等例子俯拾皆是。而這種不確定感的源頭,乃是皇帝老子本身即有權力的恐懼,不信任臣子,於是當 皇帝的從來就不誠實,也從不實話實說,而是繞圈子講假話和做假動作。當「上意難測」,從不把話講清楚,下面的鷹犬打手及吹牛拍馬自然成了常態。美國最偉大 的開國元勳富蘭克林主張「誠實是最好的政策」,人若誠實,就會形成就事論事的務實理性而消除內耗。而古代宮廷式的權力運作即是個內耗體系,它永遠在莫須有 的中傷拍馬等情緒下內耗,永遠玩著有如見風轉舵的投機遊戲,而無法形成一般的原理原則,它是一種虛無的權術。

用今天的話來說,宮廷權力所造成的乃是一種非常「龜毛」的政治文化。今天閩南話裡有「龜毛」一詞 ,當一個人扭扭捏捏、拖拖拉拉,即稱為「龜毛」。

其 實,「龜毛」之說乃是宋代閩浙地區相當流行的宗教術語。由於烏龜沒有毛,兔子沒有角,因而「龜毛」、「兔角」都是指只存在於語言遊戲裡,而實際上不存在之 事。這時去討論龜毛有多長,還為此吵得不可開交,當然也就變成了最大的內耗。由於「龜毛」根本不存在,它打從一開始就講不清楚,只好東拉西扯、躲躲閃閃, 接下來的人當然愈扯愈離譜,在過程裡所顯露出來的得意或氣憤,當然也都像是垃圾一樣,純屬浪費。

權謀內耗 這不會是最後一次

而宮廷政治整個就是「龜毛政治」,統治者只有權謀,從無信念與主張,今天根據這個理由而如此,明天情況變了,換個理由又搞另一套。由於情況多變,權 謀的需要 也一直在變,因而統治者遂注定會很「龜毛」。自己明明想吃卻不說,而要搞出養小鬼、放鷹犬、造形勢等伎倆,「龜毛政治」的極致就是「勸進政治」:蔣介石想 一直幹總統,每次都不明說,卻發動勸進擁立的鷹犬造勢;蔣經國從當行政院副院長起,每次都是勸進。這是一種東方政治的虛假性,要把自己的權力美化。由於我 們的社會很有彈性,總是會有人見風轉舵,這種實在龜龜毛毛的權力謀略始能延續至今,而且我們可以斷言,這次不會是最後一次!

東方的台灣政治 實在很龜毛,可以簡單明說的事非要內耗到很難看,難看到很大,否則不會停止。但真正的民主政治不是這樣的。民主政治講究誠實,講究理念清楚不可以善變,更 不齒種種謀略伎倆。也正因此,看著這一輪很龜毛的遊戲終於落幕,不禁想問:這種勸進擁立的龜毛復古劇要延續到何時?真正而非變形的民主政黨政治何時才會到 來?

幫年輕人打破「畢業即失業」的魔咒

幫年輕人打破「畢業即失業」的魔咒

分類: 編輯首選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 語言:

在台灣,我們對經濟裡的工藝技術含量從不重視,系統對這個部分也掉以輕心,至於政策上也是眼中只有大老闆大企業。這乃是過去一年多 以來台灣救經濟只救到少數特定的上層,而在更與全民有關的就業、薪資、稅改等方面毫無進展,反而惡化的原因。而今年的大專及高中畢業生即是這種政策首波受害人…

文◎

十幾年前西方對青年的一代有「X世代」之稱。因為在老布希的時代,經濟不振,就業困難,年輕人縱使已經成年,但工作難找,縱使有工作也待遇菲薄,只 能勉強養活自己,別說去買房租房了。因此年紀老大,都還只能窩在父母家裡,活得很憋氣,因而被稱「X世代」,「X」指的是問號,是不知前途在那裡的疑惑。

但當年「X世代」並沒有悶太久,因美國及全球的吹泡泡經濟開始出現,信用寬鬆,利息降低,房市股市一路飆漲,懂得用借貸來炒房炒股即可致富或用價差 來維持不差的消費生活。於是「X世代」這個詞被「Y世代」、「Z世代」、「新新人類」這些帶有樂觀氣氛,而有消費品味的新標籤所取代。但那個樂觀,靠著借 貸理財和消費即可快樂生活的歲月現在已不復返。於是轉了一大圈,現在又回到「X世代」的那種氣氛與心情。

現在,由於時代改變,「青年」已不再是資產,似乎一切時代的壓力都到了青年人頭上:

──目前全球無一例外,都是平均工資和薪資所得遞減,美元都已跌回了十年前的水準,台灣則跌回了五年前的水準。但相對的則是新富階級的財富又造成資 產價格的持續上漲。這意味著要靠薪資過安穩的一生已愈來愈難,英國最近統計,廿至卅四歲的人有二○%左右被迫要賴在家裡,原因即在於他們已成了新貧預備 隊。
──目前全球都失業率持續攀高,並將可能常態化;除了失業壓力外,工作已有可能愈來愈「派遣化」。這意味著許多人所想的「終身聘雇」一世安穩,已愈來愈成為一種難以企及的夢想。

──而在結構上,最讓人難安的,乃是目前各國皆不負責任,稅制不公,政府負債持續增加,因而青年一輩的「政府債務繼承」壓力日增,加以人口老化,四 個人或三個人工作即要負擔一個老人,這不但是青年人壓力,甚至還成了新生嬰兒壓力,怪不得現在嬰兒降生的哭聲愈來愈大,來世界走一遭,原來壓力竟如此巨 大!

因此,以前的人,年輕就是本錢,大學畢業先在畢業前或搞定出國獎學金,或早就已安排好出路,因此畢業典禮喜氣洋溢,而現在的人卻發現「畢業即失業」原來不是玩笑話,而是他們必須第一個面對的殘酷現實。

而這種殘酷的現實,它的嚴峻程度在台灣可 能格外嚴重。最近,全球各國各種深度的調查研究陸續出現,最讓人驚訝的,乃是歐洲經濟惡化的程度其實並不像英美媒體所宣稱的那麼嚴重。歐洲雇用員工在二五 ○人以下的稱為「中小企業」(SMES),全歐就業人口有三分之二,即八千八百萬人都在中小企業服務。歐洲中小企業繼承了資本主義最古典的核心價值──即 以工藝技術含量來提高附加價值和競爭力。縱使現在全球壞到如此程度,這些企業的衰退幅度也極低,甚至還有半數以上仍然獲利。中小企業也不太會動輒裁員改派 遣。許多中小企業也懂得和全球新興的網路經濟交叉活用,反而在經營服務及商業模式上能夠創新。

但在台灣,我們對經濟裡的工藝技術含量從不重視,系統對這個部分也掉以輕心,至於政策上也是眼中只有大老闆大企業。這乃是過去一年多 以來台灣救經濟只救到少數特定的上層,而在更與全民有關的就業、薪資、稅改等方面毫無進展,反而惡化的原因。而今年的大專及高中畢業生即是這種政策首波受害人!

因此,畢業即失業,這不是年輕人的錯,而是經濟環境與產業政策的錯。幫失業大學生安插一份工作來降低失業率,這不是政府應有的態度,如何振興台灣生 產與就業極為重要的中小企業,如何在這個網路發達,就業模式已改變的時代,鼓勵青年的微型創業與創新試驗,或許才是政府應有的態度。救經濟,有的要開放, 有的則要提升,政府的精力要花在後者!

馬英九集大權於一身並非好事!

馬英九集大權於一身並非好事!

分類: 每日評論, 編輯首選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 語言:

由 於馬英九從來就不是願意把話講明白的誠實人物,於是為了要兼黨主席,遂有了一群身邊鷹犬式的親信放話、攻訐、造勢的勸進行動。這些人的放話,總是在醜化 國民黨,宣稱國民黨必須由馬英九來改造云云,而忘了馬英九自己也當過黨主席,他的當選也 是國民黨提名輔選所致。馬英九這種過河拆橋,只顧自己在必要時即醜化同志的權謀,目前由於他大權在握,當然無往而不利,但國民黨內的人物們已開始心寒…

文◎

放話惡鬥已3個月的馬英九兼黨主席之事,終於在6月9日落幕﹕馬英九當天下午正式宣布將兼黨主席。根據國民黨的日程表,6月15日開始黨主席參選領表,26日登記截止,7月26日黨主席選舉,9月12日全代會時就職。馬英九黨政軍權一把抓的新階段已將開始。

馬英九在去年就職前曾信誓旦旦要「黨政分離」,拒兼黨主席;而今過了一年,換了個「更大責任」的說辭又要兼黨主席,在不兼與兼之間,他到底是在打什 麼算盤?他兼了黨主席之後,對國民黨或對兩岸關係究竟是好或是壞?這些都是值得探討的課題。但我們卻也不能不注意,那就是馬英九在台灣歷任領導人裏,乃是 命最好的一個,他過去從政以來從不對重大問題表示意見,而總是選擇一個最討好也最安全的位置;此外則是他也從不在治理上顯示能力與魄力,因為勇於任事,即 難免會得罪人;馬英九始終將精力集中在形象經營上,如跑步、游泳、省錢吃便當等方面,再加上他在陳水扁之後出任領導人,兩人一對比,他更佔盡上風。

所有的這些,都使得台灣輿論出現一面倒,凡出了任何不利於馬英九的事,媒體都自然而然的不去報導,甚至還幫忙去擦胭脂抹粉。最近,日本《朝日新聞》 駐台特派,以及共同社特派員濱口健都向我表示,台灣媒體的一面倒,以及重要問題都已不再追究,使得駐台的外國記者已無法透過媒體了解台灣的基本形狀。這也 就是 說,台灣此刻的媒體文化,已自然而然的形成了一種替馬英九造神的氣氛。馬英九兼任黨主席之事,儘管本質上它的手段極其惡劣,但這些部分媒體都自動閃避不 談。

就以兼黨主席之事而言,國民黨由於是個百年老黨,自然包袱極大,馬英九根本不想去碰黨。上次因為他市長任滿,已不再有任何權力位 置,不當黨主席,即可能進不了大選當候選人,因而他才勉強去選黨主席。及至出任領導人後,他當然更不想去碰黨主席。這乃是過去一年,他始終堅持「黨政分 離」的原因。

那麼他為什麼到了後來又要兼黨主席呢?原因不外﹕

(一)馬英九上台後搞藍綠通吃的全民政府,無論行政 院、監察院、考試院的人事部署,都用了許多綠營人馬,但國民黨立委不能同意,在立法院行使同意權時硬是刷掉了幾個。這對馬英九是個重大的打擊,也使他決 定,他那種藍綠通吃的佈局要貫徹,必須兼黨主席,兼了黨主席之後始可以黨紀要求立法院對他的作法全力支持。

(二)不兼黨主席,他在兩岸事務上就必須大權旁落到「國共平台」及附屬於「國共平台」的海基會身上,因此兼了黨主席即可主控他所要的兩岸關係。

(三)兼任黨主席,掌控黨機器,即可保證2012年連任之役不致生變,也可建造他自己需要的權力秩序。

正是因為上述權力考慮,馬英九遂由不兼到兼,出現巨大的自我矛盾。由於馬英九從來就不是願意把話講明白的誠實人物,於是為了要兼黨主席,遂有了一群 身邊鷹犬式的親信放話、攻訐、造勢的勸進行動。這些人的放話,總是在醜化國民黨,宣稱國民黨必須由馬英九來改造云云,而忘了馬英九自己也當過黨主席,他的 當選也 是國民黨提名輔選所致。馬英九這種過河拆橋,只顧自己在必要時即醜化同志的權謀,目前由於他大權在握,當然無往而不利,但國民黨內的人物們已開始心寒。這 也就是說,馬英九一路踩覑別人脊樑而登上權力峰頂,但當他黨政軍權一把抓,身邊都是那些鷹犬式的權謀政客,往後他出了問題就再也沒有任何抵賴的理由。這也 是人們對他兼任黨主席之事,不能根據馬身邊人物的說辭而過度樂觀的原因。

那麼,馬英九兼黨主席,未來可能出現哪些問題呢?

其一,過去馬英九只注意形象經營,每次出問題都推給別人負責;往後他大權在握,沒有對象可以推諉,他的本性即會更加顯露。最近,台灣健保局總經理朱 澤民突然被免職,知道真正內情者告訴我,真正原因乃是馬在台北市長任內,朱認定台北市積欠健保局台幣360億,此案打官司也是台北市敗訴。因而馬大權在 握,遂指 令他的子弟兵葉金川報回一箭之仇。再例如,最近台灣101大樓董事長換人,許舒博已被批准,但只一天就被拿掉,據說就是馬英九的決定,但馬卻躲在背後連個 理由都不給。關鍵即在於許某的出任一被媒體透露,人們即認為這是政治酬庸,馬為了保護自己遂下令取消。由他處理這些事情(包括他堅持控告曾起訴他貪污的檢 察官侯寬仁),已可看出馬英九除了他營造的形象這一面外,他另外還有睚覀必報、只顧自己的另一面。往後這一面必將大幅顯露。中國自古即有許多例子,當權力 人物尚未到達頂點時,都會低姿態贏得好感,一旦大權在握,本性即告出現。古人說﹕「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下士時;若使當時身便死,一生真偽有誰知?」 馬英九大權在握後的權力人格已值得擔心。

其二,對國民黨而言,馬英九大權在握,會做出什麼事也讓人擔心。馬一向堅信藍綠通吃,上次許多監察考試的綠色人物未被立法院同意,他始終念茲在茲, 而今大權在握,為了拉攏綠色勢力,政府及黨部改組,未嘗不可能故技重施,屆時國民黨會變成什麼,的確 值得顧慮。國民黨是否會因此而內鬥加深,甚至分裂,已值得顧慮。

其三,馬英九的身邊人早已放話,若他出任黨主席並於2012年連任,則連任後將安排「胡馬會」。問題在於,據個人所知,北京方面對馬的兩岸路線早已 極表懷疑。馬身邊的人始終向北京放話,若北京不釋放「利多」給馬,只會造成綠色捲土重來。這種用台獨嚇北京的伎倆,據知已造成極大反彈。馬從不明白說出自 己的兩岸態度,甚至對新舊兩次「胡六點」都假裝沒聽見而不回應。甚至還企圖以 「地理論」來取代「歷史論」,要切斷兩岸歷史關係。凡此種種都使北京疑慮日深,認為馬是在搞「變形兩國論」。最近北京對馬已開始保留,對馬開的支票已不那 麼積極的幫忙兌現,對馬的ECFA也只是好話回應,但不推動,反而是在「海西經濟區」以及珠三角為核心而形成的九省及港澳二特區的「九加二」上下工夫,企 圖加進台灣成為「九加三」。由這些部署都可看出北京對馬已展開了政策防衛。

大權在握不一定是好事。權力愈大,愈要有能力、器度、智慧來使權力發揮正面作用,但馬從來就是個合作性極低的人物,因此他將來大權在握,登上權力的峰頂,誰又知道這不是盛極而衰的轉捩點呢!

升格問題——台灣政治亂局的新源頭

升格問題——台灣政治亂局的新源頭

分類: 編輯首選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 語言:

由 於馬政府對升格的道理從未講清楚,因此每個自認可升格的未被升格,必然傳言紛紛。舉例而言,高雄縣市升格合併乃 理所當然之事,但國民黨一直認為它在今年底縣市長選舉時不無可能自綠營手中奪回高雄縣長寶座,因此若屆時高雄縣市合併案未通過,陰謀論必然大盛。特別是台 南縣市乃是綠營鐵地盤…

文◎

最近的台灣已進入了一個氣氛低沉而詭譎,許多負面信息也開始逐漸增多的階段。

氣氛低沉,乃是過去台灣曾長期存在的理想主義,早已因為李扁亂政10餘年而告退潮。過去兩年裏,人們原本對馬所抱有的期望與憧憬,也因為政治表現的貧乏而告消失。無理想、無憧憬,整個社會自然瀰漫覑疏離冷漠的低沉氣氛。

至於詭譎,則是由於當前的形勢看不出什麼方向感,也展現不出新的作為,於是許多水往低處流的那種自然而然的蛀壞遂告出現。舉例而言,當今台灣的自殺 率已突 然暴增,其中以中壯年自殺最為嚴重;最近的統計也顯示台灣最富5%與最窮5%的差距已拉高到了62倍的新紀錄。台灣社會惡化已注定將在可見的最近,由社會 問題演變為政治問題。最近台灣《遠見雜誌》做民調,馬英九的支持度有回升,但信任度則在下降。這是一種詭譎的結果,當不信任增加,當某些事情爆發,就會更 加強烈的反映在支持度下降上。這也是人們認為台灣人民的不確定感與不安感其實是在擴大之中的證明。

當馬英九兼了黨主席後,由於權力更集中,上述負面事件所 造成的批判也必將等比的增強。這也是今年9月份之後,台灣的政治氛圍有可能發生變化的主因。

而除了上述可能的趨勢變化外,目前即將上演的縣市升格合併問題,即具有極大並難以預估的負面作用。6月23日(星期二)的升格合併即將開始審查,此案的處理若有任何差池,即可能在台灣造成巨大的紛擾。

目前的台灣已有台北市和高雄市這兩個直轄市。但這種省轄市及直轄市乃是以前還有台灣省政府時的制度,其他縣市歸省政府管,直轄市則歸中央管。這意謂覑在「凍省」之後,這種劃分其實已不再有意義。只是在名義上,直轄市的市長選舉比其他縣市晚一年,直轄市的財源較多而已。

台灣在「凍省」之後,過去的制度已與現實不符,的確需要在制度上重劃。問題在於馬政府對這個問題並沒有清晰的思路,而只是未經大家討論即提出一個 「三都十 五縣」的模糊想法,於是遂有了稍早前立法院《地方制度法》的修正。根據這項修正法案,它模糊提出﹕(一)只要縣市民意認可,且經議會同意,即可提出合併升 格或單獨升格的聲請,當然人口200萬為必要條件。(二)對於合併升格或單獨升格的聲請,由內政部先行審查,而後由行政院決定。

因此,當今的合併升格與單獨升格,本質上乃是一種相當混亂且未釐清,標準也不清楚的決策,但它在此刻展開,卻有極大的政治利益﹕

(一)凡合併升格或單獨升格為直轄市,則它的縣市長選舉即可今年不必選,而拖到明年再選。

(二)升格之後,根據現制,中央對它的財源補足就會大增,可以滿足當地選民的心理需要。

也正因為升格有這樣的政治利益,當這個問題浮現出來之後,當然自認可合併升格或單獨升格的縣市遂極力爭取,若爭取到了,縣市長即可延任一年,何樂而 不為? 其次則是升格後財源增加,這也是對地方的一大貢獻,可以做為將來的政治資本。迄至目前,爭取合併升格的已有台中縣市、高雄縣市、台南縣市、雲林嘉義,爭取 單獨升格的則有台北縣,以及桃園縣。根據目前的日程表,這些案子將於6月23日由內政部組成官方及學者的審查委員會審查,但決定權則在行政院。

但此案看來單純,其實卻問題重重﹕

其一,乃是它對升格的標準從來就沒有講清楚過,因此整個升格問題遂有了極大的模糊空間,而可以做權謀運用。例如讓台北縣升格,今年底即不必選縣長, 可以讓 政績欠佳、選舉必輸的國民黨縣長周錫瑋再拖一年,民進黨的蘇貞昌想要藉參選台北縣長而拉抬氣勢之路即被切斷,這就是藉覑升格而「滅蘇」;其次,則是台中市 長胡志強目前聲望極高,已對馬造成威脅,讓台中縣市升格,即可堵住他北上發展的機會,這叫「攔胡」。其中,有關台北縣的升格爭議極多,台灣長期以來皆主張 台北縣市應合併,而今台北縣升格,若將來再合併,豈非多一番手腳;若不合併,即有了兩個台北直轄市,它即成了「兩都」,再加上其他都,就不止是三都,而是 四都、五都了!

其二,由於馬政府對升格的道理從未講清楚,因此每個自認可升格的未被升格,必然傳言紛紛。舉例而言,高雄縣市升格合併乃 理所當然之事,但國民黨一直認為它在今年底縣市長選舉時不無可能自綠營手中奪回高雄縣長寶座,因此若屆時高雄縣市合併案未通過,陰謀論必然大盛。特別是台 南縣市乃是綠營鐵地盤,它的文化特性乃是它合併升格的條件,但若升格後,它財源增加,這是綠營的功勞,將來台灣「北藍南綠」的局面將更加確定。

有關縣市合併升格的問題,由於它本質上乃是一種明知錯誤而仍要硬幹的決策,因此其破綻極多。尤其是當今台灣政府財政籌碼有限,直轄市即用掉多數財源,未升格的縣市即注定貧窮,這種「富都窮縣」的後遺症才是將來更大的隱憂。

因此,合併升格問題已注定將成為近期內台灣內部政治的重大亂源。由於政策混亂,標準不清,有太多政治考量的空間,無論做出任何決定,都必然會引發不滿。升格後遺症的嚴重必將衝擊到今明兩年的選舉!

北京對台應等距離全方位!

北京對台應等距離全方位!

分類: 每日評論, 編輯首選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 語言:

面 對台灣內部對兩岸關係的如此分歧,中國大陸方面顯然已到了必須在方向性上要做出一些思考了。這個問題在台灣內部的確是個難題。今天的台灣缺乏有擔當有智慧 的領導人物,各方都只是在玩著「只想得到,不願付出」的遊戲,這對兩岸的長程關係不會有任何方向性的開展。於是許多台灣不能解決的難題就全都丟給了北京來 概括承受,既然必須概括承受,北京對兩岸關係當然就必須有長程性的思考…

文◎

此刻的台灣,在兩岸關係上,可謂已混亂到了極點。

首先就工商界,特別是金融證券及房地產業而言,它們早已將兩岸關係視為最主要的出路。儘管真正有多少陸資仍讓人存疑,但以陸資為炒作題材,俾炮製出 「錢潮 洶湧」的氣氛,已成了這兩種行業的本能。因此,每次在ECFA和MOU方面有什麼風吹草動,股市房市即大炒特炒,竭力拉抬,這是一種非理性的「兩岸概 念」。

但搞政治的,在兩岸問題上的反應則是另一種模樣。它和各種黨派的立場與利益有覑密切的關係﹕

國民黨的困局

李登輝的盤算

就國民黨而言,改善兩岸關係可帶來經濟利多,這是它要的部分;但在政治上,隱形的兩國論則是它的基本態度。我早已指出過,國民黨內始終存在著「李登 輝路線」(即各種不同說法的「兩國論」)和「連戰路線」(即一個中國的共識與互信)的對立。而現在由於主席之爭已定,「李登輝路線」可謂已告確定,「連戰 路線」則告出局。馬英九上周已表示,將來兩岸的「國共平台」將不再是主導性的平台,只是眾多管道之一。這即是「連戰路線」即將淡出的先兆。要淡出必須先淡 化,因而人們已認為7月的高層次「國共論壇」將會是最後一次。

而在「台聯」方面,我們則可看到它的兩面手法。目前由於台灣的立委選舉採小選區制,台聯可以說在未來已不可能在立法院還有席次,但它終究還是一股小 勢力,因此遂只得透過合縱連橫來維繫其可見度。「台聯」主席黃昆輝已和民進黨愈 走愈近,這是兩面手法的一面,而真正重要的則是另一面,它由「台聯」精神教父李登輝擔綱。

眾所周知,李登輝以權謀善變見長。他當權時搞 「兩國論」,並自稱摩西,非常得意於在自己手裏把政權搞給約書亞陳水扁手上。而後李扁鬧翻,他又成了「急獨」的教父。及至台灣政權再輪替,他一方面成了馬 英九的頭號「請益」的國師,在國民黨內埋下了「李登輝路線」,另方面則是他又不斷變來變去,陸續說過「從來沒有主張過台獨」、「馬英九太親中」等人們記憶 猶新的談話。而到了最近,由於李登輝收了另一個徒弟台塑的王文洋,而王文洋有2012年角逐大位的企圖,於是李登輝遂再度改變。

日 前他和宿仇宋楚瑜私下會面,據透露是想透過宋的傳話安排,能到北京訪問,俾為他和王文洋製造再起的機會。除此之外,由於他未來的角色一定程度上需要和北京 維持關係,這時候他已不 再批評「親中」了,而又改口說「三通、四通、五通都不要緊」,但在立場上則要「和中,親美日」,並保持台灣的國家身分。由李登輝的一再放話,人們已可看出 他由「反中的兩國論」變成了「和中國的兩國論」。據了解,這其實已和「馬路線」相差無幾,這也是如果王文洋2012年參加大選時的主調。李登輝有意訪問北 京,它其實可以找許多人傳話安排,但他卻找上了親民黨的宋楚瑜,這當然不是沒原因的。據個人所知,在李的佈局下,他為了替王文洋造勢,極有可能在藍營裏拉 攏各個「反馬」的山頭,宋即是個棋子;此外他也可能透過黃昆輝去拉攏綠營。王文洋不久前曾公開說過﹕「在台灣人裏,李登輝是有大智慧的。」王文洋繼陳水 扁、馬英九之後再拜李登輝為師,已成了可見的未來最值得注意的變數。

台灣「只想得到,不願付出」

大陸對藍綠須等距交往

而在民進黨方面,它目前受限於陳水扁弊案的拖累,又有獨派的掣肘,對兩岸已無法提出任何有建設性的意見,儘管少數民進黨公職人員如縣市長等,會去大 陸訪 問,但這些個別的行動在可見的最近,殊無改變民進黨氣氛與方向的可能。但人們對兩岸關係的增進,也不能一廂情願的樂觀。就以台灣親國民黨的工商團體「工商 建研會」不久前所做的民調為例,兩岸經貿來往增加,企業界不擔心的比例達65.2%,但一般民眾擔心的則高達56.2%。

由此已顯示出兩岸經貿擴大,商人與一般百姓的態度可謂有接近相反的態度。這也意謂,目前台灣的政府所打的兩岸牌,一旦出了差錯及造成人們不欲的後遺 症,則未嘗不會反映到政治上,則目前的政策未嘗沒有翻轉的可能,屆時雙方所投入的即可能會受到損失。這乃是民進黨目前主打的ECFA必須接受公投的原因。 對民進黨的ECFA公投案,一般人 \都將它理解為是反對ECFA,但對此我們不妨換個角度來思考,那就是ECFA對大陸或許不那麼重要,但對台灣卻顯然是件至為重要的大事,若此案能通過公 民 投票,那就是在法律上有了共識,將來不論哪黨當權,都不能再以這樣那樣的理由而改變,這對兩岸都有正面作用。根據台灣目前的氣氛,將此案交付公投,它通過 的公算其實甚高;縱使通不過公投,兩岸沒有ECFA,對正常的關係運作,也未必會有多大的妨礙。

也正因此,面對台灣內部對兩岸關係的如 此分歧,中國大陸方面顯然已到了必須在方向性上要做出一些思考了。這個問題在台灣內部的確是個難題。今天的台灣缺乏有擔當有智慧的領導人物,各方都只是在 玩著「只想得到,不願付出」的遊戲,這對兩岸的長程關係不會有任何方向性的開展。於是許多台灣不能解決的難題就全都丟給了北京來概括承受,既然必須概括承 受,北京對兩岸關係當然就必須有長程性的思考,而迫在眼前,即有二﹕

(一)如果李登輝有意訪問北京,北京願不願意接受。李登輝善變固然讓人厭煩,但他這樣的人,畢竟還是有其角色。這意謂著北京對李登輝這樣的人物,實在應該採取一種比較開放的態度,只是要不要到領導人的層級則可討論。北京在原則上應藍綠關係都建立。這也是全方位的態度!

(二)有關ECFA乃是台灣官方在硬推的主張。由於此案牽涉極大,北京似乎應當接受民進黨的ECFA公投主張,一方面這可避免政治風險,另方面也會 得到民 進黨的感謝與好感。北京對台灣的藍綠必須有比較等距的交往態度,而不宜將所有的雞蛋全放在藍色的盤子裏。ECFA公投能過固然可喜,公投不過也對兩岸關係 無傷。

兩岸關係由於台灣內部複雜而困難極多,但無論如何,等距離與全方位或許才是大陸方面應有的態度!

負負可以得正,黑黑不會得白!

負負可以得正,黑黑不會得白!

分類: 每日評論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 語言:

一 個攸關台灣至鉅的財政和區域問題,由於觀念混亂及決策顢頇,它其實已成了一個政治泥巴戰的戰場,於是這個濫攤子就推給學者專家評審。但 這種評審其實又只是眾多橡皮圖章裡的一個,決定者大概還是行政院,五人小組或更高級的甚麼人,這是大黑箱裡包個小黑箱,小黑箱裡還有黑箱…

文◎

近年來,台灣的 公共建設程序及行政程序已出現了一種比以前的黑箱更黑的箱,那就是所謂的「學者專家評審」;由於有了學者專家當評審,於是: 一、官僚體系遂有了最好的卸 責理由,每當問題發生,就用「學者專家的專業決定」當做口實而輕鬆唬弄過去,官署的責任政治因為有了這個可操控的護身符而變得更加敗壞。將來責任的追究也 因此而更加模糊,有權但不必負責的現象因此而更加氾濫。近年來多少涉及國家重大損失的弊案,不都出在學者專家評審與官吏勾結上?

二、政府在許多問題借重學者專家,在原則上當然未可為非,但學者專家評審不是用來扮白臉欺矇大眾的。而是政府必須在學者專家評審之前要有 更強的發動與前置規畫的能力。當官吏不在這種能力上加油,任何問題隨便訂個目標就匆匆上陣,讓一切都變成看起來漂亮的大黑箱。今天台灣行政決策與執行力大 幅倒退,淵藪之一就是有了這個護身符好用之故。

三、由於台灣上上下下的機關都在搞所謂「學者專家評審」的遊戲,台灣學者專家忙碌的程度真可謂世界第一,台灣學者專家挪不出時間做大研究寫大著作,只是搞一些小研究小論文,學術缺乏再生產的能力,即是最大的負面作用!

也正因此,對任何工程建設與行政的學者專家評審制,我一向認為這個新黑箱必須被打破,任何評審在結束了之後,必須名單公開;也必須讓相關 當事人與關心的國民有權去翻閱評審會議的發言與結論。公共事務的評審即是公共事務,它不應保密,也非關隱私,如果學者專家不想招惹到麻煩,那就不要幹這種 勞什子的評審。參與公共事務本來就是一種應公開的責任行為。只有打破學者專家評審這個黑箱,官僚體系的決策及執行力始有可能提升,真正的責任政治始有可能 確立。

而今天即將開始的縣市合併與單獨升格評審工作,由它的決策、運作、評審,就很讓人擔心。由於它的整個過程是如此的草率和充滿了這樣那樣的謀略算計,這個問題已注定了將成為台灣重大的亂源。草率及黑箱已注定了將成為此案的特性。

其實,都市有直轄省轄之分,乃是有省政府這個層級的舊體制,在「凍省」之後,舊的升格問題即已不再存在,為了因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的問題已不再是升格不升格,而是財政收支畫分以及整個台灣的區域重畫。

但我們的政府卻打從一開始就新舊意識糾纏不清,它從未經過任何公眾討論,就隨便推出一個至今都還說不清楚的「三都十五縣」,而後即透過 《地制法》的修正將升格問題推出,草率的決策,一直沒說清楚的內涵,太多的機關算盡,立即引發了轟轟烈烈的升格大戰。對有些人,升格是要爭取更多經費,對 有些人則升格是為了延選,是為了「滅蘇攔胡」。

一個攸關台灣至鉅的財政和區域問題,由於觀念混亂及決策顢頇,它其實已成了一個政治泥巴戰的戰場,於是這個濫攤子就推給學者專家評審。但 這種評審其實又只是眾多橡皮圖章裡的一個,決定者大概還是行政院,五人小組或更高級的甚麼人,這是大黑箱裡包個小黑箱,小黑箱裡還有黑箱。而我們知道政治 上不可能黑黑得白,而是黑黑會變得更黑。搞到最後,一定是層層黑箱,選擇性的被用來做合理化的工具,而實情只有一、二人知道!

升格問題由於從未講清楚,我不知道有什麼可雄辯的理由能決定誰升誰不升;當今政府只會開支票,但卻任何問題都不能也不敢說清楚,而後即丟 給黑箱處理。升格鬧到後來,必將招惹出一片公憤。也正因此,我們遂格外要求擔當評審的學者專家,至少要有起碼的道德勇氣,不要成為黑箱工具的一員,而應為 評審責任樹立典範,把一切都攤開,這也是替台灣的責任政治扮演催生的先驅角色!

出名不是浮士德的天譴契約!

出名不是浮士德的天譴契約!

分類: 每日評論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 語言:

當 一個政治人物變成明星,它的出名邏輯就和其他明星一樣:必 須忙著安排作秀的行程,須把作秀「去議題化」──意思就是說一切的作秀都不容引發延伸性的課題,而只能是純粹的「形象經理」;柯文教授即指出,在出名密集 的時代,政治人物會跟著新聞而去沽名釣譽,但不易產生傑出的領導人。在出名就是福的時代,政治的平庸化已告確定…

文◎

出名是人之大欲。出名可證明自己的優秀,出名後權錢甚至性的滿足也都隨之俱來。尤其是出了名之後,粉絲也跟著來吆喝擁戴。難怪幾年前加州安那海市 (Anaheim)遂有人開了一家工作室,只要付出一定價金,該公司就會僱人當客串粉絲與狗仔,在大街上將你追逐包圍,過足名人癮。據說生意還相當興隆。

但盡管出名帶來如此多好處。好萊塢前輩巨星泰隆鮑華一談到粉絲就大罵「惡魔」,伍迪艾倫更說他們簡直是場「瘟疫」。籃球巨星吉姆格林則說 「我怕粉絲,寧願去跟痲瘋病人握手」。美國作家福勒斯(Jib Fowles)在對名人做了廣泛研究後,甚至得到這麼可怕的結論,當人成名後就會更扭曲、搞怪、張狂或孤獨,因而惹上肺硬化,潰瘍、傷害、精神異常等等問 題,最後是「名人皆命短」!

因此,出名固然為人人所愛,但它並非是條事事美好的單向道。而更像是把雙刃劍,讓人在得到的同時也失去許多。出名在本質上有點像是浮士德的天譴契約。最近由超級巨星奇怪的死,及台灣名嘴的墮落沉淪,我們都看到那個浮士德契約裡以前被人們疏忽掉的條文!

出名,無論是成為巨星、明星、名流或名嘴,在自由市場經濟學裡,都將其視為是種市場現象。但當今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柯文(Tyler Cowen)卻指出,這個出名市場卻有著太多涉及行為陰謀的陰暗面,其中最主要的有三:

其一,乃是隨著媒體的發達,名氣這個因素愈來愈密集,於是人一旦出名,就必須靠更多動作來維繫名氣,逐漸稀釋的結果,乃是出名的人與起碼 合乎道德的人,已不再相關,這叫做「出名的脫道德化」,又和「名人脫羞恥化」相互配對。出名的人無論大小事都有狗仔去追,這種事搞久了,人也變麻痺了,再 也沒有什麼事會覺得丟臉而不敢為。以前的人只知道權力會造成腐化,古代帝王及現代強人的腐化即是例證,殊不知在現在這樣的時代,出名早已成了另一種權力, 它也會表現出同樣的腐化邏輯!

其二,以前的人認為出名之後有了壓力,會更努力的精益求精,但實際的研究卻發現情況絕非如此。出名的人,每天搞作秀、鬧新聞、製造花邊, 以及與粉絲泡蘑菇都已時間不夠用,那裡還有創新的時間?近代許多各行各業的大明星,如流行歌曲的披頭四成名後由於太多走秀演唱會及粉絲活動佔掉時間,經常 都會停止活動閉關創作;文豪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乾脆形同自囚,每天會客時間只有十五分鐘,抗拒成名的熱鬧與自我重要感,乃是一種修煉。但喜歡享受成就感的人則反思,他們再也無法真正創 新,而只能反芻舊風格,用這種反芻來維繫崇拜者的關係。許多巨星如此,許多名嘴也如此!台灣的許多名嘴永遠只會談一個不知已談了幾百次的廉價題目,不就是 證明!

其三,出名這種現象,它涵蓋巨星、明星、名流名嘴,同時也包括政治明星在內。當一個政治人物變成明星,它的出名邏輯就和其他明星一樣:必 須忙著安排作秀的行程,須把作秀「去議題化」──意思就是說一切的作秀都不容引發延伸性的課題,而只能是純粹的「形象經理」;柯文教授即指出,在出名密集 的時代,政治人物會跟著新聞而去沽名釣譽,但不易產生傑出的領導人。在出名就是福的時代,政治的平庸化已告確定。

出名是人之大欲,但出名的人應理解到,出名後不是享受出名之樂的開始,而是從此就被出名這個枷鎖套住,因而必須更努力,也必須抗拒出名所帶來的各種 癮頭。今天的名將由下一代的人來決定,更大的名則要由歷史來決定。真正各行各業的大人物,出名後反而是志業與心靈再一次修煉的開始,這才是名人們應有的覺 悟!

政治從不是簡單的事——由三地暴亂說起

政治從不是簡單的事——由三地暴亂說起

分類: 國際櫥窗, 每日評論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 語言:

今 天的拉丁美洲早已不一樣了。它長期受到大國操控,動輒被武力顛覆及出兵干涉,整個區域早已有了覺醒,區域組織「美洲國家組織」已不再唯命是從,美國意圖 扶植的人選已絕不可能選上。委內瑞拉政 變後,「美洲國家組織」立刻緊急會議,譴責政變並要求立刻放人。該組織的態度鼓舞了已被政變嚇呆的查維斯支持群眾,他們立即上街示威,要求放人。如此裡應 外合,政變遂告失敗…

文◎

人們看問題都會有一種簡化,並向擁有較大資訊權力這一方傾斜的現象。因此,許多問題可能更重要且真實的部分就被遮蔽。這種情形在政治這個一切權力的源頭可能最明顯,也最糾纏。最近一年多,拉亞非即有3宗案例,值得特別警惕。

最近猶未落幕的中美洲洪都拉斯政變,就很值得注意。洪國總統塞拉亞有意修憲,將目前總統一任4年不得連任的規定改變。這是個公共議題,不同意即應設 法使它通不過。但因塞拉亞是右派出身,當選後才轉左派的領導人,他的國家機器如國會和司法仍在右派手上,於是這些人遂以外表合法但實質非法的方式炮製出政 變,將他逮補放逐。這起政變與2002年委內瑞拉政變,企圖推翻查維斯政權如出一轍。

不過我們都知道,今天的拉丁美洲早已不一樣了。它長期受到大國操控,動輒被武力顛覆及出兵干涉,整個區域早已有了覺醒,區域組織「美洲國家組織」已 不再唯命是從,美國意圖扶植的人選已絕不可能選上。委內瑞拉政 變後,「美洲國家組織」立刻緊急會議,譴責政變並要求立刻放人。該組織的態度鼓舞了已被政變嚇呆的查維斯支持群眾,他們立即上街示威,要求放人。如此裡應 外合,政變遂告失敗。這次洪都拉斯政變,合理的推斷當然也有美國的角色。「美洲國家組織」的反應也和上次一樣,還將它鬧到了聯合國,聯合國大會一致決議要 求放人。

洪都拉斯政變後由美國曖昧的態度及政變的因果,我們不能否認美國的角色,這也是此案的解決仍有極多枝節的原因。如果洪都拉斯放 人復職,洪國左派聲勢必將大漲,美國在中美洲將失去這個堡壘。這也是政變一方,準備和稀泥,放人復職免談,但可接受提前大選,反正他們掌控國家機器,不難 炮製出想要的大選結果,而且可藉此將政變問題一舉揭過。他們此舉,「美洲國家組織」當然心知肚明。這種對峙如何解決,恐仍得拖延一陣。

由洪都拉斯政變政府轉移話題的伎倆,就讓人想到2007年底東非肯尼亞的大選。肯尼亞是美國的東非據點,當時的總統齊貝吉在大選嚴重作票,把反對派 的奧廷 加做掉,齊貝吉甚至在票未開完前就宣布當選並草草就職。由於作弊太嚴重,歐盟立即抨擊,但美國卻宣布承認選舉結果。肯尼亞大選舞弊,引發至少3個月的部族 暴亂,死亡超過1000人,但最後怎麼解決的?在聯合國前秘書長安南和稀泥下,作票問題一舉揭過,齊貝吉當總統,奧廷加則當總理,合作成立「真相調查委員 會」。但至今已過一年多,這個委員會毫無進展,和稀泥解決問題後所成立的奇怪分享政府,也癱瘓無能到了極致。肯尼亞國家失敗,即在於由於強權介入,舞弊犯 法都可在和稀泥之下一筆帶過,那麼這個國家又還有什麼是非道理呢?

因此,政治上人們都可將觀念簡化而去奢談什麼自由民主,但政治從來就不是這麼簡單的事,它有各國內部的族群鬥爭,也有太多強權的挑撥與干涉,遂使得問題變得複雜而難以釐清。這也是人們必須格外小心的就事論事,加以深入探究的原因。

就以最近沉寂下來的伊朗亂局而言,伊朗的現任總統艾哈邁迪內賈德確實極有爭議。他極端反美反以色列,伊朗內部的神權控制仍極嚴厲,人們對此也都不陌 生;但 換個角度,伊朗的石油資源使它一向受到覬覦,它的戰略地位也使強權始終念茲在茲。去年10月底,《紐約客》雜誌的資深自由派作家西摩.赫什即揭發一宗內幕 ﹕那就是布殊政府在下台前即秘密通過一項高達2億美元的伊朗方案,由中情局和軍方的「聯合特戰指揮部」負責。赫什指出這個方案送達民主黨佔多數的參院時, 根本沒有內容即稀里糊塗通過。根據他揭露的內容,這個方案主要做法有二﹕(一)是透過選舉而改變伊朗政權,這也是後來人們說的,伊朗所發生的事是一次「未 完成的顏色革命」。(二)則是人們至今仍不明白的,該方案將暗殺「有價值的受害人」俾引發紛爭,這裏所謂的「有價值的受害人」究竟何所指?到底誰才是「有 價值的受害人」?是伊朗要員呢?或者嫁禍用的反對派人士?

當我們理解了這些因素,伊朗大選就變得更複雜了。經過這次大選的亂局,伊朗內 部的矛盾,特別是族群矛盾已更趨嚴重,由於落選的穆薩維是亞塞拜疆裔的伊朗人,將來伊朗的邊界也將因此而多事。特別是,選舉時刻乃是群眾被動員的時刻,一 個人縱使只有30%得票率,但若一個國家有10%或20%的人口上街遊行示威,就已局面不可收拾,這也是利用選舉而製造顏色革命被認為有效的原因。但若選 舉與顏色革命可以結合,人們也接受這種結合,那麼我們又將如何判斷民主的價值呢?這次伊朗的顏色革命並未成功,關鍵是以前顏色革命成功的國家如格魯吉亞、 吉爾吉斯最近都已出現反向的群眾運動及暴亂。這些國家的人民已發現顏色革命並未帶來更好的政府,只是另一種顏色的政府。只是人民的不滿儘管依舊,但答案又 在哪裏?拉丁美洲那種高度區域自主,拒絕讓強權干預的態度,在其他地區有沒有可能出現呢?

因此,中美洲洪都拉斯的改變、肯尼亞的選舉舞弊,以及伊朗的選舉暴亂,都不是我們所想的那麼簡單。一國政治從不是人民自己的事,也是有太多國家在干預的國際事務,但代價最後還是各國人民自己要付,如此而已!

媚俗、討好、癱瘓、無能併發症

媚俗、討好、癱瘓、無能併發症

分類: 每日評論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 語言:

台 灣的政府效能下降乃是另一種類型,用近代政治理論來解釋,它乃是一種領導風格所造成的治理危機,它被稱為民主的「多元停滯」(pluralistic stagnation);若一個政府事事都想討好,誰也不敢得罪,一切都為了選票考量,整個政府就會形成一種「停停、看看、走走的政治」…

文◎

政府效能不彰有很多類型。在許多發展初期的社會,官吏待遇菲薄,行政管理亦無客觀性,可以愛怎麼搞就怎麼搞,政府機關每件公文蓋一個章都要錢,甚至外國旅客進出、護照裡都要夾幾張美元現鈔,否則就拖,拖到天荒地老。這種社會的政府當然不會有效能。

而世界銀行所說的台灣政府效能下降,當然也不是指台灣回到這種境界。如果我們用心觀察當會發現,台灣的政府效能下降乃是另一種類型,用近代政治理論 來解釋,它乃是一種領導風格所造成的治理危機,它被稱為民主的「多元停滯」(pluralistic stagnation);若一個政府事事都想討好,誰也不敢得罪,一切都為了選票考量,整個政府就會形成一種「停停、看看、走走的政治」(stop and go politics)。這種政治風格使得公務員人人不想揹責任、惹麻煩,寧願等著那舉棋不定的上面去拿定主意再說,這樣的政治也就注定了效能的沉淪。

近代研究民主政治的學者早已注意到,有些民主社會在民主已相當發展後,經常反而會效率沉淪。研究後發現,效能的下降有著下列原因:

一、這種社會,無論利益團體或散亂的群眾組織,都愈來愈懂得提高發言的分貝,於是對應著社會的這種改變,一種事事皆想各方討好,碰到有爭 論的事情就閃躲,不願太早拿定主意,以免付出代價的政治人物遂應運而生;一種類似於「俄羅斯輪盤賭」的政治開始出現,當輪盤還在轉,情況還不明朗前,它拒 絕下注,一定要等到輪盤愈轉愈慢,答案已快揭曉,它才趕著下注。如果輪盤轉不停,它就只好一直等,問題是政治的輪盤很少會停下來,於是一直觀望,有爭論的 事從不去碰的政治遂告出現。

二、這種型態的社會多半也媒體發達,而媒體政治有一種特性,許多問題開始時受到注意,但幾天後就不再報導,很快就被忘記,於是這種媒體生 態也造成一種表演式政治風格。政治人物跟著報導而作秀,整個體系也跟著一陣作秀,但媒體風潮過了,從上到下就全部忘光光,事情經常搞到一半就丟到一邊,再 也無人聞問,直到下次記起。這種型態的政治,已被學者稱為「國家機器隨時開,隨時關的政治」(On-again, off-again politics),這種政治一切都是跟著新聞而選擇性的作秀,它怎麼會有效率?

如果我們回頭去看最近這一年多以來的台灣治理,就會發現我們的政治體系早已深陷在這種困境中。我們的政治領袖最常用的口頭禪,乃是「尊 重」,每遇重大問題就拒絕表示態度,而用尊重民意,尊重地方,尊重行政院等來迴避自己的責任。當「尊重」已成了卸責的漂亮口頭禪,所謂的「不領導的領導」 這種上層政治文化即告形成。

在過去這一年多裡,台灣由於缺乏了一種肯負責,有擔當的新政治風格,因此人們所看到的只是媚俗討好的作風。我們的司法、部隊、財稅、經 濟,最近的升格風波,每個領域都泄泄沓沓,對重大問題都缺乏明確的方向;縱使對許多眼前的問題,如稅務改革、如失業問題,不是閃避就是只知道做著應付,不 敢明快的做事做決定,官吏們當然何必積極努力?惹出事情害老闆失去選票,還會自己受害,何苦!

而最嚴重的乃是政治如機器,它必須永遠有動能輸入,機器才可保障永動,當動能停止輸入,大家就混著過日子,公事的圖章愈蓋愈多,時間也愈 拖愈久;許多跟著新聞跑的事,老闆們作秀完了自己早已忘記,下層的人何必還要去記得?台灣已出現了一種學理上所稱的「自己製造的不可治理」(self- made ungovernability)!

我一向認為政府要扮演自家機器動能輸入的角色;必須要有發動治理能力,以及督促、管控、獎勵的功能。一個政府不能靠討好選票而立足,必須靠改革及為人民謀福祉而立信。我認為這個政府已必須好好準備,開一次公務員行政革新會議了,否則即難免進一步癱瘓的命運!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