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個攸關台灣至鉅的財政和區域問題,由於觀念混亂及決策顢頇,它其實已成了一個政治泥巴戰的戰場,於是這個濫攤子就推給學者專家評審。但 這種評審其實又只是眾多橡皮圖章裡的一個,決定者大概還是行政院,五人小組或更高級的甚麼人,這是大黑箱裡包個小黑箱,小黑箱裡還有黑箱…
文◎南方朔
近年來,台灣的 公共建設程序及行政程序已出現了一種比以前的黑箱更黑的箱,那就是所謂的「學者專家評審」;由於有了學者專家當評審,於是: 一、官僚體系遂有了最好的卸 責理由,每當問題發生,就用「學者專家的專業決定」當做口實而輕鬆唬弄過去,官署的責任政治因為有了這個可操控的護身符而變得更加敗壞。將來責任的追究也 因此而更加模糊,有權但不必負責的現象因此而更加氾濫。近年來多少涉及國家重大損失的弊案,不都出在學者專家評審與官吏勾結上?
二、政府在許多問題借重學者專家,在原則上當然未可為非,但學者專家評審不是用來扮白臉欺矇大眾的。而是政府必須在學者專家評審之前要有 更強的發動與前置規畫的能力。當官吏不在這種能力上加油,任何問題隨便訂個目標就匆匆上陣,讓一切都變成看起來漂亮的大黑箱。今天台灣行政決策與執行力大 幅倒退,淵藪之一就是有了這個護身符好用之故。
三、由於台灣上上下下的機關都在搞所謂「學者專家評審」的遊戲,台灣學者專家忙碌的程度真可謂世界第一,台灣學者專家挪不出時間做大研究寫大著作,只是搞一些小研究小論文,學術缺乏再生產的能力,即是最大的負面作用!
也正因此,對任何工程建設與行政的學者專家評審制,我一向認為這個新黑箱必須被打破,任何評審在結束了之後,必須名單公開;也必須讓相關 當事人與關心的國民有權去翻閱評審會議的發言與結論。公共事務的評審即是公共事務,它不應保密,也非關隱私,如果學者專家不想招惹到麻煩,那就不要幹這種 勞什子的評審。參與公共事務本來就是一種應公開的責任行為。只有打破學者專家評審這個黑箱,官僚體系的決策及執行力始有可能提升,真正的責任政治始有可能 確立。
而今天即將開始的縣市合併與單獨升格評審工作,由它的決策、運作、評審,就很讓人擔心。由於它的整個過程是如此的草率和充滿了這樣那樣的謀略算計,這個問題已注定了將成為台灣重大的亂源。草率及黑箱已注定了將成為此案的特性。
其實,都市有直轄省轄之分,乃是有省政府這個層級的舊體制,在「凍省」之後,舊的升格問題即已不再存在,為了因應社會發展的需要,新的問題已不再是升格不升格,而是財政收支畫分以及整個台灣的區域重畫。
但我們的政府卻打從一開始就新舊意識糾纏不清,它從未經過任何公眾討論,就隨便推出一個至今都還說不清楚的「三都十五縣」,而後即透過 《地制法》的修正將升格問題推出,草率的決策,一直沒說清楚的內涵,太多的機關算盡,立即引發了轟轟烈烈的升格大戰。對有些人,升格是要爭取更多經費,對 有些人則升格是為了延選,是為了「滅蘇攔胡」。
一個攸關台灣至鉅的財政和區域問題,由於觀念混亂及決策顢頇,它其實已成了一個政治泥巴戰的戰場,於是這個濫攤子就推給學者專家評審。但 這種評審其實又只是眾多橡皮圖章裡的一個,決定者大概還是行政院,五人小組或更高級的甚麼人,這是大黑箱裡包個小黑箱,小黑箱裡還有黑箱。而我們知道政治 上不可能黑黑得白,而是黑黑會變得更黑。搞到最後,一定是層層黑箱,選擇性的被用來做合理化的工具,而實情只有一、二人知道!
升格問題由於從未講清楚,我不知道有什麼可雄辯的理由能決定誰升誰不升;當今政府只會開支票,但卻任何問題都不能也不敢說清楚,而後即丟 給黑箱處理。升格鬧到後來,必將招惹出一片公憤。也正因此,我們遂格外要求擔當評審的學者專家,至少要有起碼的道德勇氣,不要成為黑箱工具的一員,而應為 評審責任樹立典範,把一切都攤開,這也是替台灣的責任政治扮演催生的先驅角色!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