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平庸是政治惡化的第一個徵兆!

大眾時代 | 平庸是政治惡化的第一個徵兆!: "平庸是政治惡化的第一個徵兆!
分類: 每日評論, 編輯首選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7月 27th, 2009 | 語言:簡繁 / 中英

政治的弊病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其中的一種正在台灣發生中,叫做「過多元主義」(Hyperpluralism)。「過多元主義」是指政府非常膽小,對各種不同意見的群體都很害怕,於是「弱政府,強社會」的局面即告形成。政府負責人面對分歧的人群,怕得罪任何一方都會失掉選票,於是每次面對問題都拒絕或不敢表示自己的主張,而只是找最安全的立場。

文◎南方朔

政治的弊病有很多不同的類型,其中的一種似乎正在台灣發生中。這種弊病叫做「過多元主義」(Hyperpluralism)。

「過多元主義」是指一個政府非常膽小,對各種不同意見的群體都很害怕,於是「弱政府,強社會」的局面即告形成。這個政府的負責人面對分歧的人群,這個要討好,那個不敢得罪,怕得罪任何一方都會失掉選票,於是每次面對問題都拒絕或不敢表示自己的主張,而只是找最安全的立場。於是這種政府就只好一直找這樣那樣 的理由來拖延閃躲,等覑看不同的民意塵埃落定,然後才根據最後的民意做選擇。這樣的政府通常會造成下列結果﹕

政府膽小習慣拖延閃躲

上行下效形成政制癱瘓

(一)它花了太多時間在拖延閃躲上,因而問題總是被延宕推遲,學理上稱之為「多元的遲滯」。

(二)這種政府因而無法主動積極,劍及履及的去做任何事情,於是久而久之,這個體制在大家相互模仿揣摩下,遂只剩下例行性的工作,其餘的時間全都浪費在各種不急之務上–當政府應做的大事都只是等民意落定,因而眼下不能做決斷,但政府終究必須做些什麼來證明其存在,於是各種虛晃性,只是證明自己存在的無意 義行為即告出現。

(三)由於上述特性,整個體制那種上面動一下,下面也跟覑動一下,一個命令一個動作,沒有命令就沒有動作的泄沓風格即告確定,學理上稱之為「政治體制的癱瘓」。

「一個人抵達之境,應當超過他能掌握的範圍」

這種情形,在藝術史上倒是有過類似的例證。16世紀佛羅倫斯出了一個畫家沙托(Andrea del Sarto 1486-1531),他不是沒有才華,反而是聰明絕頂,知道怎麼畫,始能符合當時人們的期待,因而他遂得到「無缺點畫家」的稱號。但也正因此,他畫了許多討好人們的好畫,但卻沒有留下任何一張名畫。他替「平庸的美好」做了見證。後來英國浪漫主義大詩人布朗寧根據他的教訓,寫出了「一個人抵達之境,應當超過他能掌握的範圍」這樣的名句。它的意思是說一個人如果所做的事都能在可掌握的範圍裏,則它不會有更多努力,也不可能造成驚奇的效果,最後就只有平凡及平庸。真正傑出的事,一定有許多是自己不能掌握,因而必須更努力更決斷,但對平庸的人,這卻是他們拒絕擔負的風險。

上個星期內,台灣沒有大事,但卻爆發了一堆看起來沒什麼要緊,但深入思考卻會讓人不寒而慄的小事﹕

例如,台北總統府是何等要地,但有個婦人沒有身分識別證,就這樣晃了進去。有6道憲兵警衛關卡,都對這個婦人視若無睹,使她從一樓晃到了頂樓。事發之後, 總統府還一度視為小事,意圖輕輕處罰幾個小兵了事。偌大的一個總統府,大家都馬馬虎虎,誰也不想多管一點事的泄沓被動已由此可見。

再如,馬英九學當年小羅斯福的「爐邊閒話」,也搞了一個《總統周記》這樣的線上節目,但一上線,就被網友踢爆,發現這是個早已預錄好的節目,根本不是「周 記」。這看起來是小事,但形象行銷不誠懇已由此可見。合理的處理,乃是承認不誠懇之弊,以後規規矩矩每周作周記。但府內的反應卻是宣稱,能破解該周記是預 錄存檔的網友很厲害,要給這個人紀念獎品云云。這是花俏的閃躲與轉移重點。以這種態度來寫周記,這種周記會有多少真誠含量?會有多少信息含量已不問可知矣,頂多只能算是一種平庸的文宣而已,而搞個幾星期就會陳舊乏味。近年來台灣上層流行「形象行銷」,一種務虛不務實的官僚風格已告出現。有周記這宗風波,已不言而喻的說了許多事。

再如,每年夏天由於細菌滋生,食品衛生及檢驗從來都是季節性的要事,今年地方衛生小官吏照本宣科,陸續發現多宗食用油不合標準,甚至還有食用油用久了有砷殘留的情事。但對這些事,衛生署卻視而不見。台灣公務員不想多事,以為每件事鬧一鬧就會消失的怠惰心態已具現 無遺。與此相似的,台灣郵政一向優秀,名人或地址寫錯的「死信」,都有本領變成「活信」。但最近像有人寫信給內政部長廖了以,名字寫成「廖了已」,都會以 「死信」處理。行政及公共服務的品質日降,沒有人願意多惹一點「本分之外」的事情,有理由應付過去就應付。

而更離譜的是,近年來台灣有些子弟赴波蘭讀醫學系,原因是波蘭讀醫沒有實習,念完就回台參加醫師考試,可以賺到時間。衡諸常理,這種走偏鋒的手段並不足取,理應補完實習始能應考,但 台灣的官方卻硬是想得出兩面都討好的解決之道﹕一方面放水讓他們考,但又加註考取了必須補完實習始能執業,這是一種聰明的分段放水,難怪根本不可能上街的 醫學院學生都要對此示威抗議請願了。其次,則是近年來台灣軍中紀律蕩然,最近國防部軍備局內部有人事糾紛,鬧到後來竟然是軍備局長及另一少將處長,都分別 接到內附子彈的恐嚇信。台灣部隊的公務員已各憑本領,愈來愈像黑道了!

但求選票無所作為

馬虎文化勢將抬頭

上述這種性質的事例,在台灣已日益增多。當大老闆的,只顧得自己天天做秀,而上層官吏,則有國安會秘書長的家人到大陸做生意及任教這種極不妥當之事,又有總統府秘書長出面去擺平民間糾紛之事,這些事公開後一律以「下不為例」而輕輕放下。當這種事情多了,大家有樣學樣,官僚體系的癱瘓無能,不願意惹事的風格即告形成。台灣小型的亂七八糟事件不斷,誰又知道它在某一天不會出現大紕漏呢!

政府體制的無能,近代政治學已開始討論。當上焉者為了選票而討好、無為,以及遮蓋小弊端,最後這個體制的泄沓無為、人人應付的文化即會例行化。今天的台灣暫時沒有大紕漏,但平庸無能卻已開始,誰又知道接下來會怎麼樣!"

兩岸互信,再現陰影!

大眾時代 | 兩岸互信,再現陰影!: "兩岸互信,再現陰影!
分類: 編輯首選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8月 3rd, 2009 | 語言:簡繁 / 中英

馬卻公開接受媒體訪問,表示ECFA的協議序言,將不會有「一個中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之類的字眼。ECFA與 「和平統一」及「一國兩制」無關,但兩岸任何協議,其實都與「一中」共識有關,差別只是要不要明言而已。ECFA乃是兩岸經貿合作的框架協議,形同兩岸經 貿的基本法,若身分定位及關係不明言,該協議的雙方,它的主體與關係是什麼?當迴避這些,不僅該協議在法律意義上會變得可疑;在政治上「兩岸」其實也等於 是「兩國」的開始…

文◎南方朔

中國人自古以來即講究「正名」,「名」是修辭,是立場。在民進黨執政的時候,就有「台灣正名運動」。到了現在,這種「正名」的糾纏仍在繼續。

7月27日,馬英九當選國民黨主席,胡錦濤循例申賀,馬則依照規矩覆電,胡馬之間這種一來一往已非第一次。過去從「博鰲論壇」起,雙方即不斷放話喊話,歸納而言,胡的放話,總是不離「建立互信」、「深化互信」這樣的用辭。胡的「互信」,指的兩岸在「一個中國」這個認知的共識上要有互信。但馬講來講去,儘管 也有許多包裝辭如「九二共識」、「共創雙贏」等,但他的最關鍵辭則始終是「正視現實」、「承認現實」。意思是說,「中華民國」的存在乃是一種現實,必須正 視或承認。根據馬身邊人的放話,兩岸乃是兩個互不隸屬的政治實體,必須承認這個現實,兩岸良性關係才發展得下去。「互信」對「現實」的這種口水戰,一直延續至今。

因此,將兩岸關係講成白話,北京所要求的乃是「一中」的互信,如果這個「互信」都沒有,那就變成了冷戰時代的「一中一台」或 「兩個中國」了。而在馬方面,則顯然是企圖把「現狀」固定化或永久化,以通俗的說法,就是「中華民國獨立」。在兩岸,台獨有兩種,一種是「台灣共和國獨 立」,又稱「A型台獨」;一種則是「中華民國獨立」,又稱「B型台獨」或「獨台」。

由於馬英九上台迄今,兩岸仍在「一中」和「獨台」間 玩覑語言遊戲,因此人們遂不能一廂情願的對兩岸情勢過度樂觀。目前的北京在處理問題上早已不會講難聽的話,愈高層愈不輕易表態。但這次馬英九講了「正視現 實」後,大陸海協會副會長王在希立即接受訪問發表談話,認為「沒有政治互信,就沒有軍事互信,兩岸要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就必須處理一些敏感的問題,包括身 分問題、台灣地位的問題」。由王在希的談話已可看出,台灣方面始終企圖閃躲的政治問題,由於馬英九的立場已引發疑慮,有可能開始加快被提到䒷面上來討論。

據個人所知,自馬英九上次參加大選以來,北京方面即對其寄予厚望。北京無意促統,也樂於「穩定現狀」,但對「台獨」或「獨台」則無法接受。這也是過去一年多以來,北京在「世界衛生大會」及國際空間上轉趨鬆弛的原因。不過愈到最近,由於馬的諸多動作,已使北京的疑慮增加,對國民黨究竟是「中國國民黨」或「台 灣國民黨」已開始懷疑。據了解,馬的核心,的確有些人主張將國民黨改名為「台灣國民黨」。由最近馬的談話及許多作為,似乎顯示出兩岸在「互信」上的確已出 了問題。

除了在「獨台」和「台灣國民黨」的問題上,已讓兩岸關係有可能橫生枝節,影響到「互信」外,從今年3月起,馬單方面即在硬推所 謂的「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ECFA)。由台灣陸委會所發布的說帖,馬積極推動ECFA,其目的其實有二﹕一是搭上中國大陸經濟崛起的順風車,替台灣 尋找更大的市場與商機,俾讓外銷導向的台灣產業有更大的空間;至於更重要的則是兩岸簽訂ECFA的同時,「可以同步推動與其他國家洽簽自由貿易協定及協商 參與區域經濟合作協議」。由此已可看出,要簽ECFA,兩岸經濟合作只是個手段,其真正目的是要用這個手段來突破東南亞的政治。馬的這些企圖,北京並非不 懂,因而稍早前北京方面對此似乎有兩種不同的態度﹕

一種是不同意將兩岸經貿關係外部化,因此今年5月北京國務院遂通過了「支持福建省加 快建設海峽西岸經濟區的若干意見」。根據國務院的這項決定,海西經濟區將成為ECFA之下「兩岸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區域」。它的意思是只把ECFA的意義 限定在兩岸內部,俾做為兩岸經濟整合的平台兼基礎。

另一種則是認為,除了海西經濟區的先行先試外,為了照顧台灣利益,也不排斥在先行先試之後,盱衡兩岸互動的良好程度,讓ECFA有向東協國家的延伸效果。這也是台灣片面推動ECFA,北京到了後來也勉為其難,願意配合的原因。

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最近,馬卻公開接受媒體訪問,表示ECFA的協議序言,將不會有「一個中國」「和平統一」「一國兩制」之類的字眼。ECFA與 「和平統一」及「一國兩制」無關,但兩岸任何協議,其實都與「一中」共識有關,差別只是要不要明言而已。ECFA乃是兩岸經貿合作的框架協議,形同兩岸經 貿的基本法,若身分定位及關係不明言,該協議的雙方,它的主體與關係是什麼?當迴避這些,不僅該協議在法律意義上會變得可疑;在政治上「兩岸」其實也等於 是「兩國」的開始!

因此,馬就ECFA所發表的談話,雖然其本義是在說給台灣內部聽,但對外部而言,這其實已等於是「獨台」和「兩國論」的立場再一次公開的表示。

因此,在最近一星期,馬已兩次透露了重要的信息,他的「正視現實」及ECFA不會有「一中」字眼,都已使得「獨台」疑慮更深。在目前的兩岸情勢下,無論他 說了什麼,大概都不可能有任何反應,但卻無疑的會讓「聽其言,觀其行」上被扣分。這也就是說,在可見的未來,兩岸關係已蒙上許多不確定的陰影。馬英九一方 面要北京加持,使他有經濟政績;另方面為了籠絡兩種獨派(「台獨」及「獨台」),又要說盡獨台的話,誰知道到了最後,不是所有的人都對他不再信任呢!"

消除金融文盲 提高金融賦權和民主

大眾時代 | 消除金融文盲 提高金融賦權和民主: "消除金融文盲 提高金融賦權和民主
分類: 每日評論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8月 4th, 2009 | 語言:簡繁 / 中英

「金融教育」、「金融文盲」、「金融賦權」這些觀念都不是很新,但最近突然躍升為主流的新認知,當然是拜金融海嘯之賜。在過去,由於人們 的金融知識不足,因而對專業的金融管理官員及從業者,遂產生奇特的敬畏、羨慕和信任。殊不知整個金融領域,就在人們普遍都是「金融文盲」因而盲信的時代氣 氛下,逐步惡化,終於製造出全人類都嚴重受害的金融海嘯及全球深度衰退…

文◎南方朔

近年來,各國的金融學者愈來愈傾向於接受一個觀念,那就是在廿一世紀的此刻,金融知識已開始變成一種新的民權課題。要避免我們的下一代像從前的文盲一樣 被人剝削欺侮,如何普及「金融教育」降低「金融文盲」(Financial Illiteracy);讓人民對攸關自己權益至鉅的金融政策及商品有更大的判斷力與行動能力,也需要在「金融賦權」(Financial Empowerment)上更加努力!

「金融教育」、「金融文盲」、「金融賦權」這些觀念都不是很新,但最近突然躍升為主流的新認知,當然是拜金融海嘯之賜。在過去,由於人們 的金融知識不足,因而對專業的金融管理官員及從業者,遂產生奇特的敬畏、羨慕和信任。殊不知整個金融領域,就在人們普遍都是「金融文盲」因而盲信的時代氣 氛下,逐步惡化,終於製造出全人類都嚴重受害的金融海嘯及全球深度衰退。它顯示出:

一、當人們「金融識字程度」(Financial Literacy)不足,無法分辨金融政策的良窳,金融官員就會日益無能,金融機構也就愈會推出金融瑕疵,形同詐欺的金融商品。美國的次級房貸衍生性金融 惡質商品的氾濫,信用評等機構淪為共犯成員,金融監理官員的尸位素餐,其共通的前提即是「金融文盲」的可以欺騙和易於欺騙!

二、根據近年來的研究,已發現金融與每個人的生活雖愈來愈密切,但當代「金融文盲」的程度卻嚴重到駭人聽聞。美國十個持卡人有四個不知道 卡息的多少及循環利率的可怕;劍橋大學做過研究,發現有九百萬英國人是徹底的「金融文盲」。近年來率先提出「中美國」(Chimerica)這種說法而大 紅特紅的哈佛教授佛格森(Niall Ferguson)則指出,金融知識匱乏不限於一般大眾,他在哈佛MBA班的學員有許多居然不知道名目利率和實質利率有什麼不同。他認為像英美這種高度金 融化的社會,國民的金融程度卻極度低水準,將來他們又怎麼能保障自己的權益和監督政府呢?

提升國民的金融程度,不要繼續做「金融文盲」,從上世紀初即有人在做著先驅工作。舉例而言,《窮爸爸.富爸爸》這本暢銷書共同作者之一的 許瓦布(Charles Schwab)從一九一九年起就開始教兒童有關金錢方面的知識;美國金融圈名人,曾做過「美國聯邦金融識字程度委員會」副主委的布萊安(John Bryant)很早就認為金融問題是民權問題,因而在一九九○年代即於洛杉磯貧民窟教窮人金融和儲蓄理財;印度社會工作領袖比莉摩瑞姬(Jeroo Billimoria)也早在印度貧民社區教六至十四歲的兒童金錢知識。這些先驅人物所做的先驅試驗,近年來已獲普遍回響,據了解美國已有三州將金融教育 納入教育課程,有十五州準備納入,美國聯邦政府準備像搞「和平工作團」一樣推動「金融識字工作團」;英、俄早已決定強化金融教育,一個全球性的兒童金融教育計畫目前已在卅多個開發中和已開發國家展開。如何像在古代提高識字率,降低文盲一樣,在廿一世紀提高金融識字率,降低金融文盲,已成了許多國家的新目標!

但有一點必須釐清的,乃是強化金融教育,絕不能與窄化的投資理財並論。目前的確有些國家以金融教育為名,但卻以教導人們如何炒股賺錢為實,但目前有關投資理財,由於它長期被扭曲,經常已和投機相連,金融教育要教的不是這種似是而非的知識,而是要教導人們對個人金融理財要有權利意識和責任 意識,也要有判斷力。近年來,耶魯大學金融教授許勒(Robert J. Shiller)的許多觀點日益受到重視,他的觀點之一就是「金融民主」。只有一般人金融判斷力增強,整個金融服務領域才會進步,金融風險才會降低。金融 教育、金融判斷力、金融賦權、金融民主、金融共同福祉這些才是一脈相連的目標。

許勒教授早已指出,由於近代訊息管理科技的進步,如果妥善運用,金融福祉早就有極大進展。但因金融民主和金融賦權不夠,整個金融秩序反而 成了投機詐欺及無能更甚、風險更高的領域。金融教育之目的,不只是教人賺錢理財,而是要教人更大的民主與福祉!"

南方朔:螺絲釘都沒有了,還栓什麼!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南方朔:螺絲釘都沒有了,還栓什麼! | 名人堂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南方朔:螺絲釘都沒有了,還栓什麼!
【聯合報╱南方朔】

2009.08.07 08:38 am


過去一年裡,台灣搞政治的人最盛行的口頭禪就是「苦民所苦」,但我們的政府真正「苦民所苦」了嗎?不但肯定沒有,反而恰恰好的走到了它的反面,那就是政府居然消失不見了!

台灣的政府已經消失了,每當出現大問題,政府及政府負責人應走上第一線時,我們都看不到政府的影子。君不見最近新流感猛爆,許多學校都已群聚感染,但縱使到了今天,居然還沒有放假的統一標準,要到八月中旬才開會決定?君不見,台灣高鐵最近凸槌連連,受害的乘客百姓已超過數萬,但我們何曾看到有什麼主管官員出來講一些關心的話?

再例如,全球金融風暴,台灣金融保險體系不知暗藏了多少破洞,我們的政府又何曾做過任何清查和準備補救的準備?誰又知道繼國華人壽後,還有多少問題會迸發?

政府職能衰退 消失在第一線

這種類似的案例一直在增多,政府已在第一線消失,退到二、三、四線了!這是政府職能的嚴重衰退和勇於主動負責這種態度的淪喪。而由政治的普遍經驗,政府理應扮演一個體制的火車頭,若政府消失,這列火車當然還會自動運轉一陣,但愈來愈多大問題卻會因此而在集體的懈怠中逐漸浮現。今天台灣各種問題不斷凸槌,這絕非不相干的各個單一事件,而是一種徵兆,一種預演。

台灣以前當然沒有今天自由民主,但從前至少在勇於任事的態度上好於現在不知多少倍。以前還沒有「作秀政治」,凡事跑到第一線這種做事就是作秀。那裡淹水,水庫乾涸,那裡歉收,發生公共意外,當大官的總是比小官跑在前面。大官走在第一線,對事情不一定有立即的幫助,但真正重要的是它因此而散發出一種認真、不鬆懈、敢負責的態度。大官跑在第一線,小官就不敢落後太多,整體的進步因此而形成,這才是「苦民所苦」,大官走前面就是螺絲釘,不栓自緊;今天大官和政府都告消失,連螺絲釘都等於沒有了,還栓什麼栓!

因此,近年來台灣「作秀政治」日益盛行,對猶在發展中的民主政治實在是種悲哀。今天的大官嘴說「苦民所苦」,但真正在做的卻都是趕場搞同樂會式的作秀;至於出了問題,每個人都巴不得躲得遠遠的,以免和負面的事情扯上邊。當大官的都如此閃躲,小官又何必認真?於是集體的懈怠與無能遂告形成。

只作秀不做事 將成無能民主

近代有一派民主理論的學者,專門研究民主與無能的關係。因為無論民主形態如何,的確有許多國家是民主反而造成了懈怠、畏事、只搞作秀不做事等無能症候群。這叫做「什麼也不做的民主」(Do nothing Democracy),今天的台灣似乎已快掉進這種陷阱中。這幾天,菲律賓艾奎諾夫人逝世,我又重翻菲律賓前代主要學者思想家康士坦丁諾(Renato Constantino)的舊作。他在談到菲律賓的民主無能時,有這樣一段話:

———「今天菲律賓的國家偶像,已非獨立時代的仁人義士,而是政客、演講家、經濟學家或立法議員。現在平庸已成了美德。只要一個人的手臂強壯得可以受得了千次握手,只要他的腿壯實得可以不停跑跳,只要他的體力夠好可以到各地方趕場,他即有成為領袖的潛力。而對正式責任的無知則成了一種常態,而這種常態是可以用他們很忙,忙著趕場搞活動而合理化的。」(作者為作家)"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