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7日 星期二

出名不是浮士德的天譴契約!

出名不是浮士德的天譴契約!

分類: 每日評論 | 作者:南方朔 |
日期: | 語言:

當 一個政治人物變成明星,它的出名邏輯就和其他明星一樣:必 須忙著安排作秀的行程,須把作秀「去議題化」──意思就是說一切的作秀都不容引發延伸性的課題,而只能是純粹的「形象經理」;柯文教授即指出,在出名密集 的時代,政治人物會跟著新聞而去沽名釣譽,但不易產生傑出的領導人。在出名就是福的時代,政治的平庸化已告確定…

文◎

出名是人之大欲。出名可證明自己的優秀,出名後權錢甚至性的滿足也都隨之俱來。尤其是出了名之後,粉絲也跟著來吆喝擁戴。難怪幾年前加州安那海市 (Anaheim)遂有人開了一家工作室,只要付出一定價金,該公司就會僱人當客串粉絲與狗仔,在大街上將你追逐包圍,過足名人癮。據說生意還相當興隆。

但盡管出名帶來如此多好處。好萊塢前輩巨星泰隆鮑華一談到粉絲就大罵「惡魔」,伍迪艾倫更說他們簡直是場「瘟疫」。籃球巨星吉姆格林則說 「我怕粉絲,寧願去跟痲瘋病人握手」。美國作家福勒斯(Jib Fowles)在對名人做了廣泛研究後,甚至得到這麼可怕的結論,當人成名後就會更扭曲、搞怪、張狂或孤獨,因而惹上肺硬化,潰瘍、傷害、精神異常等等問 題,最後是「名人皆命短」!

因此,出名固然為人人所愛,但它並非是條事事美好的單向道。而更像是把雙刃劍,讓人在得到的同時也失去許多。出名在本質上有點像是浮士德的天譴契約。最近由超級巨星奇怪的死,及台灣名嘴的墮落沉淪,我們都看到那個浮士德契約裡以前被人們疏忽掉的條文!

出名,無論是成為巨星、明星、名流或名嘴,在自由市場經濟學裡,都將其視為是種市場現象。但當今美國喬治梅森大學經濟學教授柯文(Tyler Cowen)卻指出,這個出名市場卻有著太多涉及行為陰謀的陰暗面,其中最主要的有三:

其一,乃是隨著媒體的發達,名氣這個因素愈來愈密集,於是人一旦出名,就必須靠更多動作來維繫名氣,逐漸稀釋的結果,乃是出名的人與起碼 合乎道德的人,已不再相關,這叫做「出名的脫道德化」,又和「名人脫羞恥化」相互配對。出名的人無論大小事都有狗仔去追,這種事搞久了,人也變麻痺了,再 也沒有什麼事會覺得丟臉而不敢為。以前的人只知道權力會造成腐化,古代帝王及現代強人的腐化即是例證,殊不知在現在這樣的時代,出名早已成了另一種權力, 它也會表現出同樣的腐化邏輯!

其二,以前的人認為出名之後有了壓力,會更努力的精益求精,但實際的研究卻發現情況絕非如此。出名的人,每天搞作秀、鬧新聞、製造花邊, 以及與粉絲泡蘑菇都已時間不夠用,那裡還有創新的時間?近代許多各行各業的大明星,如流行歌曲的披頭四成名後由於太多走秀演唱會及粉絲活動佔掉時間,經常 都會停止活動閉關創作;文豪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乾脆形同自囚,每天會客時間只有十五分鐘,抗拒成名的熱鬧與自我重要感,乃是一種修煉。但喜歡享受成就感的人則反思,他們再也無法真正創 新,而只能反芻舊風格,用這種反芻來維繫崇拜者的關係。許多巨星如此,許多名嘴也如此!台灣的許多名嘴永遠只會談一個不知已談了幾百次的廉價題目,不就是 證明!

其三,出名這種現象,它涵蓋巨星、明星、名流名嘴,同時也包括政治明星在內。當一個政治人物變成明星,它的出名邏輯就和其他明星一樣:必 須忙著安排作秀的行程,須把作秀「去議題化」──意思就是說一切的作秀都不容引發延伸性的課題,而只能是純粹的「形象經理」;柯文教授即指出,在出名密集 的時代,政治人物會跟著新聞而去沽名釣譽,但不易產生傑出的領導人。在出名就是福的時代,政治的平庸化已告確定。

出名是人之大欲,但出名的人應理解到,出名後不是享受出名之樂的開始,而是從此就被出名這個枷鎖套住,因而必須更努力,也必須抗拒出名所帶來的各種 癮頭。今天的名將由下一代的人來決定,更大的名則要由歷史來決定。真正各行各業的大人物,出名後反而是志業與心靈再一次修煉的開始,這才是名人們應有的覺 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