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2009.04.06社論-全球景氣風險未除 國人仍應謹慎面對
本報訊
受到聯準會即將大買美國政府公債及美國財政部果斷推出規模1.2兆美元的銀行不良資產處理計畫帶動,紐約股市S&P500指數從3月9日起強勁反彈,至3月31日累計大漲17.6%,近日且已超越800點關卡。同樣地,台股在急單效應題材發酵支撐下,加權股價指數更在3月3日至31日間急漲17.5%,並重新站上5,000點大關。至於中國、歐洲及日本等國際股市也齊聲大漲。從景氣循環的角度來看,股市往往會先於經濟反應,國際股市的上揚,是否意味著全球經濟已逐漸脫離衰退的泥淖?
其實,這種樂觀的氣氛不但瀰漫市場,某些預測機構以及各國官員早就抱定這樣的看法。首先,美國聯邦公開市場操作委員會(FOMC)於今年1月時預測,2010年美國經濟將重返2.5%- 3.3%的正常成長區間;另全美商業經濟協會(NABE)及費城聯邦儲備銀行(FRB of Philadelphia)陸續發布的季成長預測,亦認為美國經濟將於第二季落底,第三季起則逐步回溫,至2010年更可望恢復成長動能,並漸朝向長期潛在經濟成長軌跡行進。此外,近日聯準會(Fed)主席柏南克在其電視專訪中也表示,美國經濟衰退有希望於今年結束,2010年即可復甦。至於台灣,行政院主計處在2月18日發布經濟展望報告指出,雖然今年經濟會衰退2.98%,但下半年景氣的狀況會較上半年改善,甚至預測今年第四季經濟就可望走出負成長的陰影,近期許多政府官員更先後發表台灣經濟已顯露復甦跡象的看法。
在各國政府推出各項振興經濟方案後,景氣即將觸底的可能性或已提高,但必須提醒的是,畢竟本波金融海嘯引發全球經濟急速下墜,衰退程度超乎預期,為70年來僅見。儘管全球股市呈現反彈,但在飽受摧殘的全球金融體系尚未完全止穩前,即認定衰退風險已除,其實還言之過早。從2007年次貸風暴爆發以來,各國政府以及主要預測機構皆不斷錯估全球景氣的未來發展。例如,FOMC在去年6月時還認為今年美國經濟會正成長2.0- 2.8%;我國主計處在去年11月預測時,都還認為今年台灣經濟會正成長2.12%。但不到四個月的時間,幾乎所有預測機構都大幅下修今年經濟成長預測至負成長。
此外,縱然各國政府推出各項振興方案,全球仍存在多個顯而易見的風險因素。首先,國際貨幣基金(IMF)預估2010年底前美國及歐洲金融機構將持續去槓桿化(deleveraging)。也就是說,歐美等金融機構將積極透過加速清理公司資產,並大幅緊縮企業與個人放款,來提高資產負債表中的槓桿比率(capital to asset ratio),可能導致資產價格下跌情況更為加劇,信貸成長也遭到壓縮。值得關切的是,儘管歐美各國政府紛紛採取大規模注資行動,但仍不足以填補金融機構龐大的資金缺口。
其次,專家亦認為2010年底前美國房價都將維持下跌走勢。衡量美國房價的Case-Shiller指數自2006年中達到高峰後,至2008年底已下跌28%。而以最新芝加哥商業交易所(CME)發布的期貨數據計算,美國房屋價格仍將繼續下滑,至2010年11月才有可能止穩,屆時累計跌幅將高達37%。因此,市場普遍預期美國房價尚有10%的下跌空間,且從C-S期貨指數觸底時間來看,美國房市至少要到2010年底才會來到底部。由於美國家庭財富隨房價下跌已大幅縮水,導致過去以消費作為動能的經濟成長,正遭逢國內需求嚴重萎縮的打擊,預料在房價尚未止穩前,家庭財富仍將持續縮減,是以美國經濟要能有效恢復成長動能,恐怕還需要一段時間。
最後,儘管包含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P.Krugman)等權威學者不斷呼籲,各國應透過國際合作來協同推出各項拯救經濟措施,但近期從包括G-20高峰會議在內的發展可看出來,美、歐兩大陣營對於協同合作的態度尚不一致。
這一波金融風暴範圍之廣及程度之深遠超過各界的預期,也讓最近的經濟預測頻頻失準,更大幅提高政府制訂政策的困難度。更何況,迄今這波金融風暴的主要風險因素並沒有消除,歐美經濟出現L型衰退的可能性甚至也不能完全排除。雖說在這經濟不景氣年代,政府對未來經濟發展沒有悲觀的權利,而市場在跌深後對利多消息亦展現正面的彈勢,但政府及社會各界仍應謹慎看待當前的經濟金融情勢的發展。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