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兩岸資本市場整合問題

工商時報  2009.04.21

社論-兩岸資本市場整合問題

本報訊

     好戲,不到壓軸,不登場。博鰲論壇的最後一天,兩岸各自推派五位金融聞人,就「國際金融危機與兩岸金融合作」議題,舉行圓桌會議,與會者無不熱烈鋪陳合作藍圖。其中,謀略卓越、舉足輕重的台灣證交所董事長薛琦,破天荒提出了兩岸三地證券市場終極統一的三部曲。

     薛琦說,首部曲是兩岸簽訂金融監理備忘錄(MOU)。這一步,馬上就可以在南京的第三次江陳會中完成。二部曲是由台灣證交所與上海證交所合編ETF(指數股票型基金),然後雙掛牌,進而三掛牌。這一步,指日可待,因為他已經擬好與上海證交所的合作備忘錄,只待金融監理MOU簽訂後,即可作業。接下來的第三步是建立一個兩岸三地的共同交易平台,由台灣、香港與大陸各自挑選30檔至50檔上市公司的股票,在這個平台上買賣,然後進一步擴大到100家、200家,最後台灣的股票就全部加進去交易了。薛琦說:「這可以真正實現兩岸三地資本市場的整合。」

     薛琦的藍圖,美景處處,可惜未能一一展示,值得補充揭明。首先,兩岸三地的資本市場融合後,台灣證交所再也不用背負第一上市(IPO)家數逐年衰退的責任,更不用面對本土企業跑到上海或香港上市的尷尬。畢竟,整合後,就沒有去哪裡掛牌的差別了;這麼一來,金管會主委也不用忍受立法委員的責難,因為將來的證券業務不全歸台灣的金管會監理。其次,亞太金融中心的美夢,一夕成真,因為這個區域再也找不到第二個可以跟兩岸三地整合後的市場一較高下的資本市場。這項道理就像以前準備將台大、清大與交大整合起來,一舉擠進全球百大頂尖大學的邏輯一樣。台清交三校合併如果就叫學術進步,三地資本市場的融合當然是金融成長。

     薛琦的藍圖,雖然只是草稿,卻足以引發各種關切。

     第一,兩岸三地的共同交易平台,將以何種貨幣計價?台幣、港幣,還是人民幣?大概不會是新台幣,應該是人民幣吧?如果台灣股市以人民幣計價交易,但是台幣仍然是台灣的法定貨幣時,股市投資會不會多出一種叫做「匯率風險」的不利因子,妨礙資本市場的發達?

     第二,如果為了資本市場的發達,廢台幣,流通人民幣,兩岸三地儼然是另一個歐元區,中央銀行將失去貨幣政策自主權,國人所尊敬的5A級總裁會失業,這需不需要謹慎考量?

     第三,即便是歐元區,不同的國家流通著相同的貨幣,但是歐盟的資本市場卻沒有緊密地整合在一起。所以,共同交易平台真的是發達資本市場的必要手段嗎?

     第四,即便是統一的國家,美國的NYSE還是與Nasdaq分盤交易,原因何在?美國的資本市場因此就不發達了嗎?

     第五,香港跟大陸有非常緊密的經濟與金融關係,但是香港回歸10餘年後,香港股市並沒有跟上海的股市同台交易,他們在等什麼?就等台灣發動三部曲,然後大家甜甜蜜蜜地融合在一起?香港的金融當局究竟在考量什麼?香港的顧慮,台灣是否應該評估?

     第六,中國總理溫家寶在出席東協高峰會時,發言警告香港「不進則退」,小心被上海趕上,因為大陸準備在2020年以前將上海發展成國際金融中心。試問:這話應解讀成上海準備跟香港競爭,還是打算融合?

     第七,在整合過程中,台灣證交所勢必出現兩個板:共同交易板與台灣板,流動性會不會因此分散?流動性分散後,台灣板的籌資能力下降,共同交易版的籌資能力上升,這對台灣本土企業究竟是利是弊?衡量過沒有?

     最後,從共同交易板到交易完全整合平台,台灣的資金究竟會流出,還是流入?規模有多大?影響多強?這些問題,有無評估,如何預測?

     衍生性金融商品是一種金融創新,也是這次金融危機的罪魁禍首。整合兩岸三地的資本市場是一種創意,共同交易平台更是一種金融制度的創新,勇於創新才能進步。但是,鼓勵大家進步之前,三部曲的藍圖繪製者,也要實實在在地釐清這些問題,才能取得多數國人認同,最後也方得以實現。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