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景氣曙光乍現 審慎等待黎明

中國時報  2009.04.14

社論-景氣曙光乍現 審慎等待黎明

本報訊

     去年下半年,從美國發源的全球金融大海嘯,席捲全球;先從金融市場、再到經濟基本面;始於先進國家,再延燒到各新興經濟體。台灣也經歷了單季經濟成長率衰退八.三六%,出口衰退四成多,股市跌破四千點、匯率貶值破卅五元,失業率攀高到五.七%…的震撼。

     企業更是經歷了難以想像與預測的「三溫暖」。從去年上半年訂單滿載、房市熱絡、股市噴出,一副市況熱烈、前景無限的好光景。到下半年,似乎一夕之間,訂單完全消失,連台積電這種世界級的企業,產能利用率都降到四成以下,各科技廠商訂單能見度只有「一周」;甚至如DRAM廠還出現現金流量的財務問題。各企業大放無薪假。

     不過,在農曆年之後,國內外的景氣似乎逐漸落底。金融市場方面,台股逐步上揚到五八五七,成交值也放大到千億元以上,匯率亦反轉升值到卅三.六九元。國際金融市場方面,與台灣連動最密切的美中兩地,美股從破八千點後又反彈上升站上八千點,陸股更反彈三成,各新興市場股市也紛紛上揚。

     經濟基本面方面,除了台灣出口衰退數字已緩和外,消費者信心逐步回復,廠商調查對未來看好比例增加;美、中兩國的領先指標也有起色,採購經理人指數亦有改善。而站在景氣第一線的企業,有多達九五○家公司三月營收優於二月,台股由今年初「無基之彈」波段漲勢,轉為「有基彈升行情」。主要科技業者產能利用率也由低點的三、四成上揚到六、七成,部分產業如面板,甚至預估到年底前可逐漸加溫到八成左右的產能利用率、鴻海營收重回千億元,國內企業家也多表示「最壞的時機應該已經過了」…。美國政府也表達「不會再有大型金融機構需要紓困」、景氣應該已落底等訊息。因此,從各種數據與企業的感受、金融市場的反應來看,說景氣已經復甦,或許是「太超過」,但,至少是有跡象是「已經落底」了。至於,未來是該「L型」、「U型」、還是「V型」復甦,就走著瞧了。

     但,在逐漸平復的市況中,仍讓人感受到有一絲絲的不安:難道號稱百年僅見的金融大海嘯,就這樣過去了嗎?過去這種大型金融風暴,一定要見到許多知名、大型企業倒閉或出現財務問題後,風暴才可能過去。這次,國內只見到DRAM廠茂德算是較知名的大型企業出現財務問題,如果能這樣就熬過這次風暴,未免,太容易了吧?

     希望,這次風暴真的是已落底度過;希望,這次因為有全球政府的強力介入與拉抬,所以「真的不一樣」了。不過,在此曙光乍現、景氣幼苗才冒出芽之際,仍要小心的呵護此幼苗。例如,就業市場最壞的情況仍未來到,如果就業市場惡化得太嚴重,有可能又再次把景氣拉下去。因此,政府過去一段時間,大力支撐就業市場的政策仍有必要推動;而對未來這些政策要如何「退場」、其方式與時機,亦必須先有所拿捏;政府刺激景氣的財政政策亦應持續且積極推動。再者,國內金融市場固然已暫時平復,但,金融業者中,保險業的財務狀況仍是一個令人憂心的問題,政府仍不能掉以輕心。

     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次海嘯的「三溫暖」震盪中,我們可看出,一個良性善意的兩岸關係,對雙方經濟的提升與助益。在從去年第四季開始的企業訂單「一夕消失」之後,台灣出口重挫四成多;但在大陸推動四兆的擴大內需、家電下鄉之後,台灣企業的確得到不少急單的挹注。而近來陸客來台觀光大幅加溫,對國內景氣與信心面亦發揮提振效果。看觀光類的晶華飯店可以超越宏達電成為股王,就可看出市場對這股力道的期望與信心。

     至於一些「本土基本教義派」者所論,因為出口與經濟太倚靠大陸,才讓出口受到重創,因此應該疏遠與大陸經貿關係的說法,實在是不值一駁。兩岸經貿發展到今日,原來就是市場力量與企業選擇造成的結果。而大陸的資源與市場、加上相同文化語言、地理位置相近等優勢,原本就該是國內企業最能發揮的腹地。因此,政府仍應持續推動兩岸關係的開放、盡力維繫兩岸良性與善意的關係。

     縱然谷底己過、曙光出現了,景氣應該是落底了;但距離真正的復甦與繁榮,恐怕仍有相當時日。這段時間,只能期望政府繼續「做對的事」,而企業與民眾,永遠不要失去信心,則景氣復甦之日就能早日來臨。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