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商時報 2009.04.19社論-財政部為什麼總是只有一套說詞?
本報訊
標準普爾日昨發表台灣主權評等結果,以往後5年政府財政可能惡化等因素,將主權評等展望由穩定調整為負向。這是繼不久前惠譽國際將台灣信用評等降級之後,又一家國際專業信評機構,以財政赤字問題做為調降我國主權評等的理由。政府的財政狀況表現,一向是主權評等考量的最重要因素,最近幾年我國被調降為負向展望的頻率益愈增加。每當碰到這種情況發生,財政部都會對外做一番解釋,這次亦不例外。儘管說詞的內容皆是一些老套,乏善可述,但是這次讓財政部更加振振有詞的,是多了一項舉債救經濟的「正當」理由,似乎因此為自己找到了下台階,進而更淡化了問題的嚴重性。
綜觀本次標準普爾對調降台灣主權評等的說明,其最關心的是台灣出現高度負債,造成信評基礎的弱化。根據標普的估計,台灣今年底總負債比重將是所有AA評級國家中最高者。此外,國營事業與健保的虧損,以及金融體系或有負債升高等,都會對政府財政造成中長期的壓力,這些都是削弱台灣信用基礎的重要隱憂。這個觀點與惠譽國際的分析相似,只是惠譽特別強調台灣政府財政赤字的擴大,且占GDP的比重將超過3%的「安全水準」。令我們不解的是,對於台灣財政惡化問題的擔心,這些國外專業機構似乎遠比台灣政府自己還來得重視與關切。
面對這次主權評等下降,財政部的制式化回應為,「舉債救經濟,全球皆然」,我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做法一樣。其次,便是提出某些外國的政府債務占GDP比重遠高於我國現行的31%,做為我國財務相對健全的證明。我們不斷呼籲財政部,不要再以這種「別人舉債比我們多,所以我們就可以多舉債」的錯誤邏輯,來麻醉自己或欺騙民眾。每一個國家的財政需求與財政能力皆不盡相同,別人借的多,是因為有把握每分錢都花在刀口,用以增進整體社會的福祉,我們有同樣的信心嗎?別人借的多,是因為有充足的還錢能力,不怕以債養債造成國家財政危機,我們有同樣的本事嗎?財政部如果認為國外信評機構對我國財政情況有所誤解,就應該提出更多的數據來證明我國政府的支出效率,以及我國稅制的確具有創收的能力。老是用一套錯誤的說詞與理由,試圖為自己卸責,顯非正辦。
在金融海嘯衝擊下,各國政府的確無不卯足全力,擴張政府支出,搶救經濟。但標準普爾並沒有因此而將所有這些國家的信評等級都調降,為何唯獨我國遭到這種對待?由此亦更足以說明面對相同的經濟變局,我國過去這一年的財政表現,真的就是比其他國家差。財政部在以此理由為自己辯駁時,至少應該先找一下這個問題的答案才對。施政績效的良窳,與決策者處理問題的態度,具有密切的關係,而施政態度的虛實,又與決策者解決問題的專業能力息息相連。如果財政部不能虛心受教,正視我國的財政問題,則我們的一切提醒都將白費。因為財政部最後一定會想盡辦法,翻遍標準普爾的報告內容,然後很興奮地告訴我們,「『債』不孤,必有鄰」,愛爾蘭前不久亦被標普調降了等級,人家號稱「塞爾提克之虎」,尚且如此,我國算什麼?國人不用因此而太過自責。
國家財政的健全係經濟長期發展的基礎,即使短期間為了經濟景氣的穩定,或可以容許財政赤字的存在,但一定要有維持長期預算平衡的機制,以免因短害長,侵蝕稅基,破壞財政紀律,導致國家財政危機。財政部長本於職責,應是國家財政健全發展的「守護神」,這是一個扮黑臉的角色,需要有特別的擔當與勇氣。馬政府上任後,對國家財政缺口問題似乎抱著輕忽的態度,不但舉債創新高,對減免稅的要求,更幾近有求必應的地步。尤有甚者,行政院賦改會更已變成爭取減免稅利益團體的「競租」場合,完全無視於國家長期稅制的健全與公平。有關這些我國財政與稅制上的隱憂,我們曾衷心善意的提出許多建言,但言者諄諄,聽者藐藐,始終不見成效。如今國外信評機構再次調降我國主權信用評等,希望「國外的和尚會唸經」,能對馬政府產生振聾發瞶的警示效果。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