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社論-砸錢就能救美國經濟?

工商時報  2009.04.01

社論-砸錢就能救美國經濟?

本報訊

 上週美國財政部長蓋特納甫宣佈將動用金額高達1.2兆美元來購買目前在市場上的「有 毒」金融資產,現在歐巴馬政府又正考慮如何出資拯救汽車業。然而從去年來美國採取一連串的擴張政策,是否能讓這場全球「金融海嘯」逐漸消弭,景氣是否已看 到「隧道盡頭的亮光」?仍存在重大的變數,值得持續密切觀察。

 談起這次的「金融海嘯」,真是一筆爛帳。源頭起於2000年「網路泡沫」破滅,緊接著2001年又發生「911事件」,重創美國經濟與信 心,使原本已相當疲軟的經濟呈現進一步陷入嚴重衰退的危機。為了挽救經濟免於崩潰,於是聯邦準備理事會(Fed)採取了「空前而非絕後」的寬鬆貨幣政策, 導致銀行資金氾濫,造就了房地產市場的蓬勃發展。這原本是正常且合理的「政策工具」,但問題出在「寬鬆」的程度過大,且時間拉得太長。金融機構為了創造利 潤,於是降低對住宅及其他貸款業務的審核標準,從而促使「次級房貸」業務蓬勃發展。

 所謂「次級房貸」,可分成三個層面來看。其一是申請住宅貸款者屬於「次級」,還款能力薄弱;其二是放款的金融機構屬於「次級」,因此對 「貸款違約」而形成「呆帳」的承受能力薄弱;其三則是住宅本身屬於「次級」,使銀行在將「違約」之住宅沒入後不易轉賣。因此「次級房貸」原本就是屬於高風 險的金融業務。加上「不動產證券化」的興起,利用住宅「抵押權」再發行債券籌集更多的資金,生意就能如「滾雪球」般愈做愈大,甚至吸引大型金融機構也紛紛 加入「次貸」市場;另外一些投資機構也針對與「次貸」相關的證券,開發出各種「衍生性金融商品」,並以「連動債」的形式向全球各國推銷;更有保險公司發明 了「貸款違約保險(CDS)」業務,為貸款合約提供擔保。這場房地產與金融「泡沫」總有破滅之時,一旦最初申請房貸的購屋者無力償還貸款本息,金融機構便 無法對發行的債券還本付息,「連動債」的發行機構也就跟著出問題,而保險公司更是難以支付保金。影響所及,自然是全球股市暴跌,民間財富嚴重縮水,信用緊 絀,原物料價格大跌,通貨緊縮,失業激增,終於使國際經濟陷入衰退的深淵。

 為了挽救經濟,美國與各國政府唯一的一帖藥方,就是拚命「砸錢」。財政政策方面包括減稅與擴大基礎建設支出,貨幣政策方面則是將銀行利率 降到接近於0。各國央行更相繼對銀行入股,形成銀行「準國有化」,並直接進入信用市場買進商業票據;最近英、美、日等國央行又開始買進公債,美國政府甚且 決定買進「有毒」資產。這種「民營企業國有化」、「私人負債國家化」的作法,短期間絕對能產生相當程度的刺激效果,但卻使政府負債急速增加。

 美國政府的籌碼是擁有國際「鑄幣權」,理論上Fed不需依靠外匯存底,便能夠無限制的「印鈔票」來購買美國公債,但條件是美國金融機構能 夠恢復正常運作,帶動景氣迅速復甦,讓美國內部以及外國投資人與政府對美國經濟仍能維持信心。然而美國政府目前的作法,顯然傾向於對經濟體系普遍性的「加 肥(reflation)」。這是一場「豪賭」,運作得好,固然有可能使經濟穩健復甦,但如果施行不力,再次出現「過度消費」與「不當投資」,則將使金融 市場沈疴難解,經濟復甦遲緩,並導致各國對美經濟的信心動搖。其結果,勢必造成美國公債暴跌,市場利率上升,美元亦將大幅貶值,美國消費能力減弱,而全球 經濟若非陷入「二次衰退」,便是「長期嚴重衰退」。

 引發當前經濟衰退的根本原因,表面上看是「消費不足」,但更深一層來看則是由於之前的「過度消費」,以及對房地產部門的「過度投資」所造 成。治本之道,自然應該在短期間約束消費,並避免不當投資。政府採取的財政與貨幣擴張政策,可作為輔助工具。只要假以時日,經濟體系便能逐漸恢復元氣,穩 步走向復甦。其實美國一般大眾非常清楚這點,目前美國的儲蓄率已由原先的負數回升到5%左右,而房地產開發商也縮減新屋開工的戶數。但值得擔憂的是歐巴馬 在就職演說時曾指出:「美國人不會改變自己的生活方式」;如果是依據此一原則來制定及施行政策,則該擔心的便不僅僅是中國總理溫家寶而已了。

 歐巴馬目前「積極因應問題」的任事態度,應予肯定,但美國及全球經濟能否靠「砸錢」就能逐步復甦,還得觀察各項政策的落實能力,以及美國民眾對政府作為的反應模式而定。消費迅速回升,未必就好;緩步復甦,才更健康。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