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4月25日 星期六

從「海峽論壇」看海峽經濟區的前景

工商時報  2009.04.10

社論-從「海峽論壇」看海峽經濟區的前景

本報訊

     由大陸國台辦主導的首屆「海峽論壇」,定5月中,在台灣對面福建省的四大城市接連登場。自日前國台辦正式宣布該消息後,已在台灣引起極大的注意。事實上,這項在台灣「對門」舉辦的大型兩岸交流活動,因國台辦對其突出「兩岸民間交流大平台」的定位,預料將成為兩岸關係「社會化」的標竿。而未來,以這種全方位交流為基礎,台灣海峽這一帶,亦可能衍生為一個「共生」的經濟區。此一動向,值得我方多加關注。

     該論壇的舉辦,乃是國台辦今年對台交流方針的體現。因今年3月11日,國台辦甫在北京宣布,今年對台交流有三大方向,分別是經濟合作、文化教育交流、大交流。其中的「大交流」,即是社會基層民眾全面的交流。而與台灣僅一峽之隔的福建省,順理成章擔任了大交流平台角色。

     按計劃,本次海峽論壇,將在廈門、福州、莆田、泉州舉行。這些都是與台灣西海岸各大城市分別「對應」的重鎮,顯示該論壇之區位布局,似有全方位吸引台灣精華地帶的規劃。而其節目內容,除研討會、經貿行業協會對接、旅遊業務交流、台灣各縣市主題日之外,還有媽祖進香、影視展播、傳統武術交流、族譜展、鄭成功文化節等,涵蓋了經貿、文化、生活、地方特色等層面。其除訴求「閩台一家親」之外,亦擺明要以閩台關係為基礎,將兩岸關係深化到生活面及人心層次。特別值得注意的是,這次活動中,還安排了一場「海峽經濟區高層研討會」。這是該海峽經濟區構想,首次進行公開研討,也顯示該經濟區未來的成形,是這波閩台交流熱的主要願景。

     福建與台灣,相隔僅一、兩百公里,其間又有諸島嶼作為跳板,客觀上看,是有充分條件,成為唇齒相依的經濟區和「共同生活圈」。然而,20年來,兩地交流關係的熱度,不如廣東、江蘇、上海三地與台灣的關係。其主要原因計有:

     第一、兩岸官方關係長期不平順,且多次局勢緊張,使福建以往長期難以擺脫「對台獨鬥爭前線」角色,難以大開大闔地全方位推動對台交流合作。當地政府雖近年積極謀求「閩台對接」,但仍常受兩岸官方矛盾所制約,必須時時刻刻「講政治」。這使閩台交流發展受到相當的侷限。

     第二、閩台兩地不法份子常利用地緣優勢,勾結犯案,使台灣海峽成了兩岸當局的頭痛區域,讓海峽交流蒙上一些「污名化」的陰影,也限縮了海峽交流發展的空間。

     第三、福建基本建設滯後,如福州、廈門一線的鐵路,目前還在興工之中。該省的基本建設進度,比臨近省份為慢。其主要原因,還是長期以來為了應對兩岸關係的不穩,無法放手搞建設,以免戰爭破壞。這因素也阻卻了閩台交流的發展。

     第四、福建經濟腹地不大。比起珠三角、長三角、京津唐,福建直接輻射到外省市的市場腹地,顯著較小。其原因,除出省交通網尚待完備外,與福建相接壤的江西、廣東、浙江三省,皆分別與珠三角或長三角緊密聯繫,相對上福建僅能對該等鄰省輻射一隅。這使志在大陸內銷市場的台商,有所猶豫。

     不過,隨著時日的推移,以往的問題,正在逐步解決。如對峙60年的兩岸官方關係,已轉為平穩。還有,當地基本建設正相繼完工,使福建在不久之後,即能與鄰省暢通。屆時,內聯交通與海峽上頻密的海空交通線結合,福建必能對台灣商民的經商、旅遊、住居,發生一定的「磁吸效應」

     但若要使「海峽經濟區」成形,這些還不夠。尚待營造的最重要條件,是海峽東岸、西岸兩邊民眾,心理上的相互信賴,如此才能使兩地先天的地理及人文優勢,自然發揮效應。而要達到這樣的境界,端賴兩岸官方合力促成海峽的永久和平。另要合力針對兩邊商民的交往交流,建立秩序與規範,緊縮不法之徒的活動空間,使人心能有穩固的依託。這是熱鬧的「海峽論壇」背後,值得人們深思的課題。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追蹤者